1982年,杨洁导演收到筹拍《西游记》的通知,她在第一时间就定下请左大玢来扮演观音。 谁知,李成儒在听说之后竟急了,立马反对道,这可不行,她太老了,观音得找个漂亮小姑娘来演。
不料,杨洁就用了一句话,就让李成儒心悦诚服的闭嘴了。
1976年,杨洁导演在长沙看湘剧《追鱼》,一下子就被饰演观音的左大玢给迷住了。
她一袭白衣,眉眼低垂,举手投足间带着悲悯,仿佛观音真的下了凡。
杨洁当场就做了一个决定:这辈子,只要我拍有观音的戏,非她不可。
六年后的1982年,杨洁成了《西游记》的总导演。
她没有食言,立刻给左大玢打电话,邀请她来演观音。
当时,刚毕业的李成儒想演唐僧,但没成功。
不过他行事机敏,被杨洁留下来当了场务,负责帮导演处理一些杂事,比如去各大剧院挑选漂亮姑娘来演剧中的妖精。
到了长沙时,杨洁指着左大玢告诉李成儒:“这就是我定下的观音。”
李成儒一看,立马急了,大声反对:“导演,这可不行!观音得找个年轻漂亮的小姑娘来演啊!”
杨洁导演看着眼前这个小伙子,不急不躁地解释道:“观音不是漂亮小姑娘,不是小美人,她是一个有佛像的,她是菩萨,你别误会了。”
可李成儒还是坚持己见,认为观音就该是漂亮的。
杨洁见他油盐不进,终于不耐烦了,她怒斥道:“住嘴,去一边去!演员是我定还是你定?”
李成儒这才心不甘情不愿地闭上了嘴。
可没想到的是,左大玢进组后,剧组就发生了一件怪事。
拍“观音救活人参果树”那场戏时,剧组在青城山蹲了一个月,天天下雨,根本没法拍。
可左大玢一到,天就放晴了,阳光把整个山都照得金灿灿的。
更神的是,她的戏份一拍完,第二天又下起了雨。
这样的事,在剧组成了“常态”。拍外景时,别人拍戏狂风大作,左大玢一出场,风就停了;
别人拍淋雨戏,她的镜头一开机,雨就歇了。
有次在云南,剧组冻得直哆嗦。
左大玢穿着单薄的戏服站到镜头前,太阳就突然穿透云层,暖得像春天。
左大玢后来回忆说:“刚开始我不信,觉得是巧合。可次数多了,连我自己都犯嘀咕,难道真和佛有缘?”
她开始去寺庙观察观音像,揣摩观音的神态和动作。
她发现,观音的美,不在年轻,而在眼神里的“空”与“慈”。
她把这份对“佛”的理解,融入到了角色里。
她的观音,不是一个演员在扮演,而是一个虔诚的信徒,在用心诠释。
1986年,《西游记》播出,左大玢的观音火了。
有人把她的剧照,裱起来当观音像供奉;有人在寺庙里见到她,直接跪下磕头。
有一次,她在长沙的寺庙里,恰好遇到了杨洁。
一道阳光刚好洒在她身上,有香客看到她,大喊一声:“观音菩萨来了!”
瞬间,几百号人围过来,有磕头的,有要摸她袈裟的,还有人哭着求“保佑”。
左大玢吓得拉着杨洁就跑,跑出寺庙,身后还传来一声声的呼喊:“观音别走!”
她总是笑着解释:“我哪是什么观音,就是个演员。”
可观众不认,在他们心里,她就是观音。
拍完《西游记》后,左大玢做了一个决定:不再演影视剧。
“总觉得演了观音,再演别的角色,是对菩萨的不敬。”她婉拒了无数片约,回到了湘剧舞台。
她把“观音”这个角色,活成了自己的人生。
她用自己的虔诚和慈悲,让观众相信,她就是观音。
左大玢的观音,之所以成了不可超越的经典,或许正是因为那份“信”。
她信角色的分量,信观众的虔诚,更信自己演的不只是一个形象,而是一份对“善”的向往。
就像杨洁当年对李成儒说的那句话:“观音不是小美人,是佛像。”
左大玢把自己活成了那份“佛像”,不是靠年轻漂亮,而是靠骨子里的敬畏与慈悲。
多年后,再看《西游记》里观音出场的镜头,阳光洒在她身上,依旧让人觉得:这大概就是菩萨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