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顶尖半导体教授李爱珍,申请中科院院士被淘汰,不料2007年,她竟然摇身一变成为了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面对记者采访,她淡然表示:感谢祖国的栽培! 2007年的春天,美国国家科学院的评审结果传到上海时,李爱珍正在实验室整理旧数据。 学生拿着打印出来的新闻冲进来说:“李老师,您当选美国外籍院士了!”她抬头笑了笑,指着电脑屏幕上的量子级联激光器光谱图:“你看这个峰值,再调0.1纳米就完美了。” 那时她的办公桌上,还压着2005年第四次申报中科院院士的未通过通知,纸角已经泛黄。 1985年,分子束外延实验室的铁皮门总在深夜被推开。李爱珍裹着军大衣,手里攥着从废品站淘来的不锈钢管,管身上的锈迹蹭在白大褂上,像幅抽象画。 “MBE设备的反应室必须真空密封,进口的要几百万,咱买不起。”她对团队说这话时,眼镜片上还沾着焊锡的烟渍。 那台后来打破西方封锁的国产MBE设备,最初的腔体是用医院淘汰的高压消毒锅改的,真空泵是从机床厂借来的旧零件,调试时爆炸过三次。 最严重的一次把天花板炸出个洞,她顶着满头灰尘记数据:“漏气点找到了,明天换个密封圈。” 1956年的莫斯科,20岁的李爱珍在半导体研究所的图书馆里抄笔记。苏联老师扔给她一本英文教材:“中国学生看不懂这个。” 她没说话,把字典垫在书下,一个词一个词地啃,三个月后用俄文写出了《半导体材料提纯工艺》的论文,让老师重新打量这个扎麻花辫的姑娘。 回国时,她的行李箱里装着37本手写笔记,海关检查时问是什么,她说是“给国家的礼物”。 2000年,量子级联激光器点亮的瞬间,实验室里没人说话。5到8微米波段的红光在暗室里跳动,像极了1989年MBE设备成功运行时的那束蓝光。 这意味着中国成为继美、瑞之后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而李爱珍团队用的,还是那台修修补补的国产设备。 有企业开价百万想买专利,她摆摆手:“先给国内研究所用,让学生们练手。”那年她64岁,已经开始申报院士,第一次推荐人不够,她笑着对学生说:“说明我成果还不够多,接着干。” 美国科学院的提名信来得很突然。2006年,贝尔实验室前副总裁卓以和院士来华访问,在旧资料里看到李爱珍1992年发表的MBE论文,里面关于“组分渐变缓冲层”的构想。 比美国同行的专利早了两年。“你们怎么能让这样的科学家落选院士?”卓以和在座谈会上拍了桌子,回国后就提交了提名。 美国的评审流程里,没有年龄限制,没有行政职务要求,12位评委全票通过,评语里写着:“她的研究让中国半导体材料从跟跑变成并跑。” 2005年冬天,第三次申报工程院院士失利后,李爱珍去了趟半导体厂。车间里轰鸣的设备,核心部件正是她团队研发的外延材料。 厂长握着她的手说:“李老师,您的技术让我们每年省几千万进口费。”她摸了摸冰冷的机器外壳,像摸到了当年那台自制MBE的金属壁,突然觉得那些未通过的通知,也没那么重要了。 成为美国外籍院士后,有记者追问“四次落选是否委屈”,她指着实验室墙上的地图:“你看,从上海到莫斯科,从北京到硅谷,搞科研的路从来不是直的。” 那年她71岁,每天仍骑着旧自行车上班,车筐里装着馒头和实验记录本。 学生发现,她的美国院士证书被压在1980年代的实验报告下面,上面写着一行小字:“设备寿命测试:第1876天,正常运行。” 如今的实验室里,还放着她1956年带回的那本字典,纸页脆得像枯叶。最新的博士生在做宽禁带半导体研究,用的理论模型,是李爱珍2001年在落选院士后发表的论文。 “李老师说,头衔是别人给的,问题是自己找的。”学生们这样说。而那台1989年的MBE设备,被送进了国家博物馆,铭牌上写着:“制造者:李爱珍团队——让中国半导体有了自己的‘心脏’。” 她始终没去美国参加院士典礼,理由是“实验室离不开”。有人说她“墙内开花墙外香”,她却在退休后的第一本专著序言里写:“所有成果,都根植于祖国的土壤。” 这话写在2010年,彼时她的学生已经有人当选中科院院士,在致谢词里总说:“我导师教会我,科学的勋章,永远刻在解决问题的图纸上。”
“真寒门出贵子!”河南南阳,一女生以690分考入北京大学临床医学,家里贫困,爸爸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