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马运河这口“咽喉”,又被拿上安理会的手术台 安理会8月11日开了一场“海事安

剑指天涯问录 2025-08-13 20:06:53

巴拿马运河这口“咽喉”,又被拿上安理会的手术台 安理会8月11日开了一场“海事安全”公开辩论,轮值主席不是别人,正是巴拿马总统穆利诺。主持人自己端茶上场,顺手把立场摆明:运河属于巴拿马,中立不可碰。这话说得克制,却是刀口向外——别打它主意。 美国的口径一如既往:先表达支持,再点名中国。代理大使直接把“担忧”按到运河与两端港口——中国对关键基础设施、港口运营的“巨大影响”,不只让巴拿马和美国“有风险”,还“威胁全球贸易与安全”。翻译成人话:我们不放心,你们别太放心。 中国常驻联合国大使傅聪随后要求加时发言,原地回击:美方惯用在安理会“编排中国”的话术,中国反对胁迫与抹黑;尊重巴拿马对运河的主权与永久中立地位;美方造势,意在为自己“控制运河”铺垫借口。火药味不浓,但每句都带指向。 把镜头从纽约拉回运河北口和南口,你会发现这场唇枪舌剑并非孤立桥段。上周,美国驻巴拿马大使又把长和在两端港口的运营权拿出来“做文章”,公开呼吁巴方撤销相关交易。与此同时,巴拿马法院仍在审理几年前的续约是否违规,审计长更是放话——不如直接收归国有。法律程序与政治信号交织,节奏熟不熟?熟得很。 运河史大家都背过:20世纪初美国修,1977年卡特签约,1999年移交巴拿马。后来美国几任政府对“中立”各有理解——嘴上尊重,手上布局。特朗普时期直接把“接管”的话抛上台面;到了今年,美防长飞抵巴拿马,和穆利诺敲定加强军事协调,开放“重要军事设施”的进入权限。声明里没写进驻运河,但逻辑链条已经搭好:先设施,后存在。 回到安理会现场,美国那套发言术并不新鲜:把“关心”说成“管辖”,把“商业”升格成“安全”。中国的回击也不绕弯:不反中立、不碰主权,别把他国基建当你家后院。穆利诺的“中立是最佳防御”,其实是在给两边画线:港口与航道照常转,但政治别越线。 这场争吵的底层变量有三件: 第一,港口运营权就是实控权。 运河通行条约写得再漂亮,谁握装卸、堆存、调度的接口,谁就握着效率阀。长和的合同能不能稳住,不在媒体标题,在法院文书。 第二,“中立”不是真空,是权衡。 巴拿马既要资金与能力,也要安全背书。美国递“安全令牌”,中国递“效率与投资”。巴拿马不会只吃一家饭,但谁能长期、可预期、低政治溢价,谁坐得住。 第三,话语权回到“可交付”。 安理会上赢了口风,不等于岸吊能多吊几个箱、等航船少排几个小时。航道吃吃穿穿,最终看周转、看保险、看合规。 对中国而言,这局不必虚火: — 把合同、合规与交付做到极致,别给对方留下“安全化”的借口; — 盯住巴拿马本地司法与审计流程,法理链路要提前打磨; — 把“港口—航运—金融—保险—安保”一体化,降低“可被政治化”的缝隙。 对美国来说,套路也很清楚:在联合国先定性,在地区谈判再定价;法律与军事并行,把“中立”往“我可进场”的方向推。能不能如愿,不在台词,在代价。 至于巴拿马,总统一句“中立是最佳防御”已经说透:运河是世界动脉,中立是它的药方,也是它的生意。谁想把药方改成“听我的”,就等着被全世界的托运人与保险公司“用脚投票”。 参考资料:《 巴拿马总统选举初步结果显示穆利诺获胜-中国军网 》

0 阅读:1
剑指天涯问录

剑指天涯问录

剑指天涯问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