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尔 “豪夺” 外资,是自毁还是另有图谋? 消息一出,瞬间在国际矿业领域掀起波澜。 利普塔科矿业公司在尼日尔西部的萨米拉山开采金矿,其多数股权由澳大利亚麦金内尔资源有限公司持有。 军政府方面指控,麦金内尔公司接管后,未履行 1000 万美元的投资承诺,致使矿区经济状况急转直下,拖欠税款、延迟发放工资、债务不断攀升,还频繁实施大规模裁员,甚至多次停产。 然而,从产量数据来看,2023 年该公司工业化采金量仅 177 公斤,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尼日尔同年手工采金量高达 2.2 吨。 如此悬殊的差距,不禁让人对这家企业在当地的运营成效存疑,也为军政府的国有化举措增添了几分复杂色彩。 这绝非尼日尔军政府首次对外资企业 “出手”。回溯过往,今年以来,类似事件已多次上演,每一次都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3 月 13 日,尼日尔军政府突然发难,向三名中国石油高管下达驱逐令,要求他们在 48 小时内离境,同时冻结了炼油厂账户。 给出的理由令人瞠目结舌 ——“中国高管工资太高”,是本地员工的数倍之多。 可讽刺的是,军政府自身掌权后,军官工资大幅上涨 50%,总统卫队更是每日享用进口牛排,这般双重标准,实在让人难以信服。 仅仅两个月后,5 月,军政府再度掀起 “清场” 行动,勒令更多中国石油员工月底前必须离开,否则将采取强制驱离手段。 与此同时,中资阳光国际酒店也未能幸免,旅游部以 “歧视性经营” 为由,吊销了其营业执照。但这家酒店已在当地经营十年之久,此前从未有过此类争议,此番突然被指 “歧视”,背后缘由,耐人寻味。 6 月,法国也未能逃脱尼日尔军政府的 “制裁”。法国核燃料巨头奥拉诺的铀矿子公司被直接国有化,军政府指责其 “不守法、不忠诚”。 要知道,法国身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事务中向来颇具影响力,面对尼日尔军政府的这一举措,也只能无奈选择通过法律程序解决争端,隔着撒哈拉沙漠,空留愤怒与无奈。 尼日尔军政府频繁对外资企业采取强硬措施,背后实则是经济困境的无奈挣扎。 尼日尔长期深陷贫困泥沼,人均 GDP 仅 700 美元,财政赤字占 GDP 的 6%,外汇储备更是少得可怜,仅剩 1.2 亿美元。 在这种经济形势下,每一份外资都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军政府的做法却恰恰相反,以中石油为例,自 2003 年进入尼日尔以来,累计投资高达 46 亿美元,不仅助力该国从石油进口国转变为出口国,还建成了满足全国 90% 需求的炼油厂,铺设了长达 2000 公里的输油管道。 但军政府上台后,迅速变脸,原油分成比例从 15% 强行提升至 30%,甚至在去年开出高达 800 亿美元的 “天价税单”,这一数字远超尼日尔全年 GDP 总量。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去年 3 月刚接受中石油 4 亿美元的救命贷款,一年后无力偿还,便直接采取极端手段,驱逐中方高管、冻结账户,全然不顾多年来中方为其经济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安全问题,同样是困扰尼日尔外资发展的一大难题。 今年 5 月,金矿附近突发炸弹袭击,8 名工人不幸丧生。为应对恐怖主义威胁,军政府虽派遣 2000 名士兵前往矿区,但这一地区局势依旧动荡不安,枪声时常响起,如此危险的环境,让众多外资企业望而却步。 澳大利亚公司选择撤离,法国公司将其告上法庭,中石油项目全面陷入瘫痪。 在这种情况下,尼日尔国内经济更是雪上加霜,炼油厂账户冻结后,国内油价瞬间飙升,最终承受痛苦的,还是普通老百姓。 军政府宣称这一系列举措是 “资源主权觉醒”,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更像是杀鸡取卵。中企 20 年的 46 亿美元投资,法国半个世纪在铀矿领域的布局,都被军政府的一纸政令无情摧毁。 外资纷纷逃离,税源逐渐枯竭,而矿区的枪声却愈发密集。当最后一家外国公司无奈离开,军政府手中的金矿,究竟还能产出多少金子? 法国法庭的仲裁书终会送达,中国的巨额债务也总得偿还,军政府真的以为靠抢夺来的金矿就能解决一切问题?真的能凭借千疮百孔的油田填补巨额亏空? 蒂亚尼们或许以为抢夺外资企业资产是一场胜利,却未曾意识到,他们正在亲手毁掉本国经济发展的最后希望。
尼日尔“豪夺”外资,是自毁还是另有图谋? 消息一出,瞬间在国际矿业领域掀起波
美食创意厨房
2025-08-14 15:21:46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