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则令人痛心又充满争议的案件引发了全网关注。上海一对夫妻,带着5岁的女儿和2岁7个月的儿子开车出行,本是再平常不过的一天,却因一场意外,让这个家庭陷入了无尽的悲痛之中。 那是2023年5月

锋哥爱生活 2025-08-14 17:03:05

这几天,一则令人痛心又充满争议的案件引发了全网关注。上海一对夫妻,带着5岁的女儿和2岁7个月的儿子开车出行,本是再平常不过的一天,却因一场意外,让这个家庭陷入了无尽的悲痛之中。 那是2023年5月1日,车辆行驶途中,在路口等红绿灯时,坐在第二排左侧的5岁女儿摆弄座椅调节钮,将座位调低,谁能想到,这一调,竟把独自在第三排左侧座位玩手机的弟弟头部死死压住。等母亲发现时,弟弟已经全身青紫、丧失意识 。尽管家长紧急将孩子送往医院,但最终,孩子还是因缺氧缺血性脑病抢救无效死亡。 痛失爱子,这对父母的悲痛可想而知。然而,他们随后的举动,将事件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父母将车企告上法庭,索赔200万元,他们认为,案涉车辆座椅调节无自动感应回缩功能,压力过大,存在设计缺陷,且未设置明显警示标识,车企未尽警示义务。 但车企也有自己的说法,案涉车辆经国家强制认证,座椅调节为手动可控,符合国家标准,车辆《用户手册》已提示儿童安全座椅使用规范,无不合理危险,这起事故是因为父母未履行监护职责、未使用安全座椅、放任儿童自行操作导致的 。 最终,法院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法官指出,车辆《用户手册》已专章规定“儿童保护装置”,明确“必须安装儿童安全座椅”“未正确安置儿童可能致命” ,已尽到合理的警示义务。而父母这边,存在多重监护失职行为,一是未为两岁幼儿使用安全座椅,违反相关法规;二是放任幼儿在车辆行驶中脱离监护,还让5岁儿童自行操作座椅,且长时间未关注孩子动向 。 这起案件看似简单,背后却隐藏着诸多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从法律层面来看,产品责任的认定有着严格的标准。产品需存在缺陷,缺陷要造成损害,并且缺陷与损害之间要有因果关系 。在本案中,车辆座椅调节设计符合国家标准,车企也通过《用户手册》进行了警示,所以从法律角度,车企无需承担责任。而家长作为孩子的法定监护人,保障孩子安全是他们的首要职责。在这起事件中,家长没有给幼儿使用安全座椅,还让年幼的孩子独自在车内活动,操作座椅,显然没有尽到监护责任。 从社会影响角度出发,这起案件给广大家长敲响了警钟。儿童乘车安全问题一直是容易被忽视的安全死角 。很多家长心存侥幸,觉得短距离出行,孩子坐在后座不会有问题,或者认为孩子只是摆弄一下车内设备,没什么大不了。但这起悲剧告诉我们,危险往往就在一瞬间。家长们必须提高安全意识,严格按照规定为孩子配备安全座椅,并且在乘车过程中时刻关注孩子的动向,避免让孩子接触到可能存在危险的设备。 从车企角度而言,虽然在这起案件中法院判定车企无责,但也给车企提了个醒。随着汽车的普及,儿童乘车安全越来越受到关注,车企在产品设计上,是否可以更加人性化,比如增加座椅调节的童锁功能,或者在车内设置更明显的儿童安全警示标识,从技术层面进一步降低儿童误操作带来的风险。 在这起事件中,网友们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认为家长太不负责任,自己没看好孩子,却想把责任推给车企;也有人觉得,车企既然知道车辆设备可能存在被儿童误操作的风险,就应该采取更多的防护措施 。还有人感慨,这起悲剧无论责任在谁,最可怜的还是那个无辜的孩子。 那么,对于这起案件,你是怎么看的呢?你认为家长应该如何更好地保障孩子的乘车安全?车企在产品设计上,还可以做出哪些改进?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让我们一起关注儿童乘车安全,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

0 阅读:61

评论列表

zhengbin

zhengbin

1
2025-08-14 20:12

我们从不让小孩独自座后排,即便有儿童座椅。

锋哥爱生活

锋哥爱生活

关注身边事,体验不一样的生活!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