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在幻想“中美合作”?其实不论中国怎么妥协,哪怕把金融全开放、市场全放开,甚至国企全私有化,结果只有一个字:死!因为美西方根本不是要经济利益,他们要的是改写秩序,是让中国崩盘!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更多优质的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中美关系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不仅仅是贸易摩擦,而是一场涉及制度、科技、产业和战略的深度较量。过去,人们习惯把摩擦理解为加关税、谈条件、找台阶下,但现实远比这种表面化理解复杂。 今天的冲突,本质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在争夺全球话语权和产业主导权。输掉的不只是经济利益,而是可能被彻底掏空产业体系和技术积累,成为低端原材料和零件的提供者。 美国和西方国家嘴上讲“公平竞争”“市场规则”,实则目标明确:改写国际秩序,让中国失去独立自主的能力。 美国一些智库甚至提出“分裂中国”的设想,希望通过经济、科技、外交和军事手段,把中国拆分成若干弱小实体,每个实体只能掌握部分产业环节,由外部力量控制整体价值链。 这种策略并非空想,而是一种现代殖民模式:通过制造冲突、组建联盟和施加压力,使中国在全球体系中逐渐丧失主动权。 台海问题是这一战略的重要节点。表面上,美国声称“维护地区和平”,实际上是为全球联盟提供对华制裁的理由。若局势升级,美国及其盟友就可对中国实施全面封锁,从芯片到能源,从关键材料到高端装备,全方位打击中国核心产业。 近年来,美国推动所谓“去中国化联盟”,拉拢印度、日本、东南亚国家,限制核心技术和高附加值产业出口。虽然完全脱钩成本高、漏洞多,但在半导体、航空发动机、医药原料等关键领域,美国确实掌握着制约中国的资源和技术。 面对这样的压力,有些人寄希望于妥协,例如开放金融市场、私有化国企、放宽外资准入。表面上,这似乎符合国际化趋势,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过度妥协往往带来灾难性后果。 清朝在开放港口、签署不平等条约后被掏空资源,苏联后期全面松口也导致国家逐渐瓦解。弱国的过度开放不会换来尊重,而是被世界“消化”,市场、资源和技术的让出只会换来更多压力与榨取。 因此,中国在应对中美竞争时,核心在于硬实力建设。硬实力不仅仅是军事力量,还包括科技、关键产业和战略资源的掌控。军事方面,高端武器、反导系统、无人机和网络防御能力并非为炫耀,而是让潜在对手在采取行动前必须谨慎。 关键材料如稀土、钨、钴,是高科技产业链的命脉,掌握供应就意味着握住全球部分高端产业的话语权。半导体、航空发动机、医药原料等核心产业必须自主研发、掌控生产,否则在关键时刻将受制于人。只有具备全方位自主能力,才能抵御体系性竞争的压力。 中美冲突的底层逻辑非常清楚:保持完整的工业、科技和市场体系,才能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主动;否则,就会被迫分解成低端生产环节和原材料供应站。 不存在中间的安全区。美国的目的不是卖几架飞机或买几吨大豆,而是通过控制价值链,使中国永远处于底层。体系性竞争意味着长期博弈,全方位压力,短期妥协无法改变结构性不平衡。 应对这一挑战,中国必须推进产业链自主、核心技术攻关和战略资源掌控。研发投入、产业升级和自主可控的关键领域,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话语权的关键。 同时,需要通过区域合作和多边外交,建立独立的经济技术网络,避免被单一国家或联盟完全掌控。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具备强大硬实力和自主能力,国家才能在全球体系竞争中保持主动,避免被肢解和边缘化。 从经济角度来看,中美博弈是一场体系级别的战略竞争,不是简单的贸易摩擦。美国及其盟友追求的是全球体系的改写,使中国在价值链和产业链中失去主动权。面对这种局面,幻想和妥协无法解决问题,历史经验也证明,弱国的过度开放只会被掏空。 唯一可行的战略是保持完整的工业体系、科技体系和市场体系,通过硬实力建立可持续的国家安全和经济自主能力。谈判桌上的地位,必须建立在强大的实力基础上,才能争取尊重和主动权。 中美关系的未来取决于中国是否能够在产业链、技术体系和战略资源上实现自主与完整。 这场博弈是长线的、全方位的,要求中国在经济、科技、军事和外交上同步提升,形成可持续的自主体系。任何短视的让步或幻想,都可能削弱国家竞争力和自主性。 只有通过全面强化硬实力、掌控关键产业和资源,才能确保在全球博弈中不被肢解,不被边缘化,实现长远发展和国家安全的稳固保障。
8月13日,贝森特发文:“中美目前的经贸谈判,不涉及包含中国在美投资内容,我认为
【21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