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英国要求美国在阿拉斯加逮捕普京,英国前上校布雷顿·戈登要求,美国军警等到,普京一下飞机就立刻抓捕。 理由说得冠冕堂皇:国际刑事法院(ICC)2023 年已经对普京发了逮捕令,可这场看似正义的声讨背后,到底是道义的呐喊,还是牵扯全球权力的深层博弈? 这场风波的法律底子,也就是国际刑事法院的逮捕令,本身就争议不小,理论上它是国际法的象征,可碰上大国,效力就大打折扣。 俄罗斯的回应简单直接:不承认,也懒得搭理,莫斯科说得明白,俄罗斯早就撤回了《罗马规约》的签字,根本不是 ICC 的正式成员,这法院对普京压根没管辖权,在他们看来,这不过是西方搞的新一轮政治施压,是侵犯国家主权的工具。 另一边,呼吁抓捕的英国媒体,比如《每日电讯报》则站在道德高地上,强调美国绝不能像迎接英雄那样欢迎普京,得维护国际法的尊严,可这种道义呼声在俄罗斯展现出的绝对实力面前,显得有点苍白。 世界目光自然聚焦到被要求 “动手” 的美国身上,谁知美国的反应出人意料地冷静,甚至可以说毫无兴趣,虽然在乌克兰问题上和英国立场一致,但华盛顿对亲自下场抓人这事表现得相当谨慎。 美国的行事逻辑向来简单:本国法律和国家利益至上,对国际规则,他们一贯是实用主义 —— 对自己有利就用,不利就扔,更何况,美国 2002 年就退出了国际刑事法院,让一个自己都不承认的法院来教自己做事,显然不符合山姆大叔的风格。 更有意思的是,当外界都觉得普京因为逮捕令陷入被动时,现实却完全是另一回事,在全球议题上,普京非但没被孤立,反倒成了美国不得不打交道的关键人物,比如在北极,俄罗斯凭着地理优势,在资源开发上握有很大话语权。 美国《巴伦周刊》甚至认为,像特朗普这样的美国领导人,解决这些棘手问题时,不是普京有求于他,反倒是他需要普京帮忙,这种 “不可或缺” 的现实道破了大国博弈里实用主义压倒一切的冰冷逻辑。 再往深了想,这种依赖关系引出个更值得琢磨的问题:为了换俄罗斯在关键议题上合作,美国愿意拿出什么当筹码?不少分析都把目光投向了乌克兰。 近来俄军在战场上推进很快,这跟美国对乌军援急剧收缩不无关系,美国国防部的数据很直白:2024 年第二季度对乌军援比去年同期少了 58%,导致乌军防空导弹库存锐减 65%,战场防御能力直接被削弱。 甚至有人设想过更黑暗的可能:如果美国把掌握的乌克兰军队部署图交给俄罗斯,乌军防线恐怕会瞬间崩溃,这种拿第三方安全做交易的事风险极高,代价早在 “伊朗门事件” 里就有过惨痛教训。 除此之外,还曾有过个更异想天开的构想:美国拉拢俄罗斯、加拿大和欧洲,组个控制地球北方的 “大联盟”,一起压制其他对手,可这构想终究是镜花水月。 北极理事会的数据显示,因为地缘分歧加剧,2023 年俄美在北极的科研合作项目从 2014 年的 37 个锐减到只剩 8 个,事实证明,在现实利益冲突面前,“大联盟” 的梦根本做不下去。 说到底,这场围绕普京逮捕令的国际风波表面上各方都喊着法律与道义,背后全是实力与利益的精明算计,它清楚地表明,在缺乏大国普遍认可和执行力的情况下,所谓的国际法很容易变成政治炒作的工具,而大国博弈要是以牺牲小国利益为代价,最终只会引发更深的信任危机。
终于知道普京为什么敢去美国领土阿拉斯加州了,原来这个地方距离俄罗斯本土最近的地方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