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左宗棠病逝,朝廷命人清点这位一品大员的家产。结果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小博大史 2025-08-15 09:42:52

1885年,左宗棠病逝,朝廷命人清点这位一品大员的家产。结果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这个年收入4万两的封疆大吏,房产9处,白银两万五千,23年积累还不如一年工资。这是清廉到了极致,还是另有隐情?左宗棠的钱到底花到了哪里?

众所周知左宗棠的穷,是刻在骨子里的。

1812年,他出生在湖南湘阴一个穷秀才家里。

九口人挤在漏风的土坯房里,饭碗里常年是糠皮野菜,就这还吃不饱。

他父亲左观澜教书挣的那点钱,连买米都紧巴巴,更别说让他读书啥的了。

在十八岁那年,父母兄长接连病逝,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这回家里彻底垮了。

之后左宗棠想着把祖传的几亩薄田分给大哥留下的孤儿寡母,然后自己就揣着几本书就去长沙城南书院“搏奖学金”了。

但是当时的书贵得离谱啊,他又没钱买就只能厚着脸皮去敲退隐官员贺长龄的门。

令人没想到这位大人物不但借书给他,还亲自指点,这后生有骨气!

就这样靠着贵人拉扯和自己拼命,二十一岁那年,左宗棠总算中了举人。

可考进士三次落榜,他干脆在岳父周家当了上门女婿,白天种地,晚上研究地理兵法,就这样一蹲就是十几年。

直到1860年太平天国战火烧到江南,此时48岁的左宗棠时来运转。

被曾国藩硬拽出山后,他从四品京官一路做到闽浙总督、陕甘总督,年薪加养廉银少说四万两白银。

按清朝官场的“潜规则”,二十年捞个几百万两轻而易举。

可他偏不。

在福州当总督时,衙门里的人都晓得他有个怪癖,袖口磨破了就缝块布接着穿,时间长了竟成了“宫保袖”标志。

全家十几口人,他每年只寄二三百两银子回去,饭桌上不见荤腥。

有次夫人带子女探亲路过福建崇安县,知县按规矩接待。

左宗棠后来专程折返,自掏腰包付清了这笔账。

那他的钱到底去哪了?

钱袋子里的银子,左宗棠撒得比风还快。

那年湖南发大水,他眼都不眨捐出一万两。

西北闹旱灾,又是几千两雪花银换成粮食送到灾民手里。

家书里提到“助赈”足足66次,就像交水电费一样平常,

在福州设“正谊书局”,自掏一千二百两刻印《海国图志》分送沿海学堂。

湘阴文庙重修,捐两千两还特意嘱咐,别搞奢华,省下钱给穷书生买灯油”。

西征新疆军费差口子,朝廷只给两百万两,实际花了上千万。

左宗棠抵押自己的养廉银,向商人胡雪岩举债千万两垫付。

军帐里记着笔血泪账,购骆驼二百匹”“赏蒙古王公羊酒,末尾一行小字扎心,挪廉银垫付,待朝廷拨款归还”。

直到他死,户部还欠他三万八千两。

而咋他去世之后清点出来的你那九处房产,揭开离开更心酸的底细。

福州老宅,咸丰七年用军饷余款买的,墙皮斑驳,厢房漏雨。

湘阴柳庄,土墙旧瓦,咸丰十年花二百四十两置办。

长沙司马桥小院,朋友骆秉章、胡林翼凑钱送的礼。

秦淮河“恪靖侯第”,富商感念他治水赈灾“公送”的,左家人只住过三晚,钥匙一直挂在总督衙门。

最值钱的物件是那只紫檀木匣,里面码着二十个十两“湘平小宝”、三个五十两“武昌关锭”,加上碎银角子,统共两万五千两。

账册最后一页是左宗棠的亲笔,子孙贤而多财,则损其志。

子孙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此银留作读书婚嫁之用,不得挪用”。

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晚清,左宗棠的穷成了官场异类。

李鸿章家族坐拥六万亩田产、四千万两家底,上海的花园洋房能住五百人。

而左宗棠的遗产清单传到军机处,大臣李鸿藻捏着纸直发愣。

当初弹劾左宗棠“滥用军饷”的奏章还墨迹未干,可眼前这份清单比任何辩词都响亮。

慈禧看到清单也沉默了。她想起李鸿章上年“报效海军”一出手就是二百万两,忽然问太监,李中堂的钱从哪来的?

没人敢接话。半晌才下旨,赐陀罗经被,赏银五千两治丧。

就这样在1885年秋,左宗棠灵柩从福州运回湖南。

沿途百姓白衣相送,纸钱如雪飘落闽江。

他亲手在西北戈壁种下的“左公柳”,已沿着3700里官道扎下了根。

柳荫下,商队驮着茶叶丝绸走向西域,屯田的麦浪在曾经荒芜的土地上翻滚。

高雄港边的杂货铺里,昔日的“恪靖侯”侄子海竞强正蹲着刮鱼鳞。

左宗棠的亲儿子们守着两万五千两银子过日子,长子孝威做道台时“清廉如故”,次子孝宽在湘阴教书,用遗产修了座柳庄小学。

三子孝勋最穷,革命后回乡种茶,临终把剩下的两千两捐给了湖南第一师范。

秦淮河畔那座侯府,抗战时被炸塌了半边。

后来孩子们蹦跳着跑过重建的院子,没人知道脚下曾是一位大帅的府邸。

只有玉兰树年年开花,白瓣落在地上,像撒了一地碎银。

这哪里是封疆大吏的家产?倒像个清廉老儒的家底。

可就是这样的一个清廉正直的好官,自掏腰包将新疆牢牢的攥在手里。

向清正廉明,伟大无私的民族英雄致敬!

0 阅读:111

猜你喜欢

小博大史

小博大史

小博大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