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战必灭!中国军力今非昔比,多国围攻只是纸老虎?俄媒警告遭三大维度打脸

沃克笔下趣事 2025-08-15 15:45:50

俄媒: 要是中国打仗,会有很多国家对付中国,别以为有航母和导弹就可以不用怕了。 这个问题最近在国际舆论场引发热议。俄媒一篇模拟报告声称,中国可能面临以美国为首的 “蓝盟” 联合围攻,甚至渲染 “解放军每艘驱逐舰要硬扛 11 枚导弹” 的末日场景。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咱们不妨从历史、现实和战略三个维度好好捋一捋。 历史不会说谎。当年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面对 17 国联军的钢铁洪流,用小米加步枪打出了立国之战。上甘岭的坑道里,战士们用血肉之躯筑起防线,让 “联合国军” 寸步难行。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解放军雷霆出击,17 天便粉碎了地区霸权的野心。这些战例证明,中国从来不怕群狼环伺。正如那位参军时老爷爷说的:“当兵就要打仗,打仗就可以立功。为国捐躯,为人民而死,值也。” 这种刻在骨子里的血性,正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不倒的精神脊梁。 回到现实,中国军力早已今非昔比。五大战区的布局如同精密齿轮,东部战区紧盯海上威胁,西部战区镇守高原边疆,火箭军的东风导弹像利剑出鞘,海军舰艇下水速度更是让美国望尘莫及。 俄媒提到的 “蓝盟” 看似声势浩大,实则漏洞百出。德国军费缩水到不足 500 亿欧元,日本自卫队装备老化严重,美国军工产能因去工业化大幅下滑。 反观中国,造船厂每年能下水相当于美国整个舰队规模的舰艇,人工智能技术正推动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呈指数级增长。这种实力对比,让所谓的 “围攻” 显得苍白无力。 国际战略层面,中国始终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国防部多次声明,中国从未主动挑起战争,反而是美国在全球 80 多个国家建有 800 多个军事基地,从阿富汗到伊拉克,战火所到之处皆是生灵涂炭。 王毅外长在纪念日本投降 80 周年时强调,历史不容篡改,那些试图美化侵略的行径终将自取其辱。这实际上是对某些国家的警示:若想借 “蓝盟” 搞阵营对抗,中国的历史记忆和现实军力都不会答应。 然而,战争从来不是单纯的军事较量。俄媒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中国经济与全球产业链深度绑定。一旦冲突爆发,全球供应链的 “心脏骤停” 将让所有参与者付出惨痛代价。 我方专家指出,中美若真的爆发军事冲突,24 小时内就能让世界看清美国的真实水平。反介入 / 区域拒止体系会让航母战斗群变成活靶子,金融市场的海啸将冲击美元霸权根基,盟友体系的脆弱性也会在生死抉择前暴露无遗。这种多维打击能力,正是中国敢于亮剑的底气所在。 或许有人会问,难道中国真的不怕经济制裁?答案是否定的,但中国也绝非毫无还手之力。俄罗斯在俄乌冲突中被踢出 SWIFT 系统的教训,让中国提前布局了跨境支付系统 CIPS,建立了庞大的稀土储备。 更重要的是,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从芯片到导弹,从粮食到能源,几乎能实现战时自给自足。这种 “全产业链韧性”,让任何试图通过经济手段遏制中国的图谋都难以得逞。 说到底,战争的胜负从来不是靠盟友数量决定的。当年苏联拥有华约盟友,最终却在阿富汗泥潭中耗尽元气;美国纠集北约发动伊拉克战争,结果陷入长期治安战。中国的战略智慧在于 “不战而屈人之兵”,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以战止战的能力。 正如东部战区 “联合利剑 - 2024B” 演习展示的那样,火箭军多波次模拟打击、海军舰艇多路合围、空军战机跨海突击,这些实战化演练传递的信号清晰而强烈:中国军队有决心、有能力在任何战场上捍卫国家利益。 回到俄媒的话题,所谓 “多国对付中国” 的论调,本质上是冷战思维的残余。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任何国家都无法承受全面战争的代价。中国的国防政策始终以维护和平为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容忍主权被侵犯。 若战,当灭则灭,当断则断,中国军队必将以绝杀之势斩尽来犯之敌。这场关于战争的讨论,最终的答案或许不在战场上,而在每一个中国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当里。你认为中国在现代战争中能否顶住多国压力?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0 阅读:2399

评论列表

用户94xxx62

用户94xxx62

10
2025-08-15 20:00

不怕死的就来

北方的狼

北方的狼

6
2025-08-15 20:57

还是多造一些氢弹原子弹放着比较让人踏实

用户13xxx00

用户13xxx00

5
2025-08-15 17:00

永远记住没有中国,这世界也不会存在了,,这些小国家不过是跳粱小丑

一个中年人

一个中年人

3
2025-08-15 21:28

俄还是操心自己吧

惜缘

惜缘

3
2025-08-15 16:50

这是大实话,因为美国对外作战从来就不单一的单打独斗,他们无论如何都会带领一众狗腿子,以多欺少,

天道酬勤

天道酬勤

2
2025-08-15 22:31

确实如此啊

猜你喜欢

沃克笔下趣事

沃克笔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