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春,陕西华县,村民老殷正在给鸡喂食。忽然,一向喜欢争抢吃食的鸡群在得到投喂后居然纷纷避开,且不断发出一种“吇吇”的怪叫。 殷思义夫妇是陕西华县太平庄的普通农民,那地方黄土高原上,村子不大,家家靠种地过日子。殷思义五十年代时四十来岁,个头中等,皮肤黑黝黝的,一辈子在田里刨食。每天他早起扛犁下地,种麦子玉米,家里几亩坡地,土质还行但容易缺水。妻子管家务,喂鸡纺纱,两人没啥文化,就知道勤快干活才能吃饱。村里人多这样,互帮互助,殷思义有时帮邻居修农具,日子平平淡淡,没想过啥大事。 那年芒种前后,殷思义身体不大好,干活费劲。妻子想给他补补,就抓了只母鸡准备杀。按农村老规矩,她念叨几句,就下刀了。鸡杀了没多久,竟又动起来,扑腾着跑了。妻子赶紧追,殷思义在地里看到,也跟上拦。鸡跑到一块土包前,撞了几下就死了。殷思义刨开土,看见个像鸟的陶东西,肚子空空的,表面滑溜。他觉得稀奇,就捡回家。 第二天,院里旧盆坏了,殷思义用这陶物盛谷子喂鸡。鸡群不抢,反倒躲开叫唤。殷思义纳闷,但没多想,坚持用着。妻子觉得不吉利,想扔,他不听。过几天,鸡适应了,就这么用了一年多。这陶物其实是新石器时代的东西,仰韶文化后期,距今6000年左右。高35.8厘米,口径23.3厘米,鹰形设计,古人用来祭祀。 1958年秋,北京大学考古队到华县调查泉护村遗址,殷思义想起这喂鸡的盆,主动拿去给他们。专家一看,认出是国宝,形状像鹰,工艺精细。考古队根据位置,又挖出一座古墓,墓主是成年女性,里面有骨匕、石圭、石斧等陪葬品。陶鹰鼎可能是礼器,跟当时图腾崇拜有关,体现了原始人艺术水平。 殷思义夫妇就这样把东西交给国家,没要啥回报。专家鉴定后,它进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了镇馆之宝。2002年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因为太珍贵。1993年,它去瑞士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展出,帮着宣传中国文化。后来北京申奥时,也用类似文物展示历史底蕴,推动成功。 这事让殷思义夫妇长见识,村里人传开了。原来地下藏着老祖宗的东西,得保护好。殷思义后来继续种地,日子没大变,但通过专家讲解,懂了点古物知识。陶鹰鼎出土,填补了仰韶文化研究空白,证明那时人已会造型艺术,实用和美结合得巧。 想想看,农民无意挖出宝贝,用来喂鸡,却成国宝。这反映出中国历史深厚,普通人也能连上古今。殷思义不是啥英雄,就一庄稼汉,但他的举动保住了文物。考古队工作细致,从一小物件挖出整座墓,连接起6000年链条。 如今博物馆里,陶鹰鼎摆在那,提醒大家祖先智慧。陕西华县那片地,出土不少仰韶东西,泉护村遗址面积大,墓葬密集。殷思义发现的鹰鼎,是唯一鹰形陶器,价值高在稀有和工艺。专家说,它腿部实心,站得稳,鹰嘴鹰眼刻画生动,体现了新石器后期陶艺高峰。
这个妻子火了!江苏,一女子丈夫失业在家7个月,刷碗时被婆婆贬低的一文不值,女子心
【4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