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收到了抗日烈士谢晋元的妻子的信,信上要求政府一定

瑶光映心曲 2025-08-16 00:25:06

1949年,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收到了抗日烈士谢晋元的妻子的信,信上要求政府一定要把吴淞路466号的房产赠予她,因为她和尚存的67名孤军,已经吃不上饭了。陈毅了解原委后,无法坐视不理,下达指示:“谢晋元参加抗日,为国捐躯,其遗属应致照顾,吴淞路466号房屋一栋及墓地一段,悉仍拨归凌维诚居住使用,一般费用酌予减免。” 谢晋元,1905年出生在广东蕉岭一个普通人家,打小就想着报国。1925年,他考进黄埔军校政治科,毕业后投身国民革命军,从排长干到营长,北伐战争和抗战初期都留下了他的身影。1937年淞沪会战,他带着“八百壮士”(实际423人)死守上海四行仓库,硬是扛了六天六夜,把日军打得没脾气,成了抗战史上的一面旗帜。可惜,1941年,他在上海租界被汉奸暗杀,才36岁就走了,留下妻子凌维诚和四个孩子,还有一堆没讲完的家国故事。 凌维诚,1907年出生在上海徐家汇,家里做生意,她从小念过书,会弹钢琴,是个时髦女郎。1927年,她在汉口认识谢晋元,两人看对眼,1929年结了婚。婚后她跟着丈夫到处跑,生了四个孩子:幼民、继民、雪芬、兰芬。1936年,日本威胁大了,谢晋元把她和孩子送回广东老家。她从上海小姐变成乡下妇女,学着种田挑水,啥苦都吃过。1941年,丈夫牺牲的消息传来,她正在田里干活,哭得站不起来,可还得咬牙撑着一家老小。 抗战胜利后,1946年,她带着孩子回到上海。那时候上海破破烂烂,国民政府给的抚恤金少得可怜,养活一家五口太难了。她靠给人缝衣服、打零工过日子,日子紧巴巴的。更让她放不下的,是那些跟谢晋元一起打过仗的孤军营老兵。他们大多没家没业,流落街头。凌维诚看不下去,能帮就帮,哪怕自己也穷得叮当响。 1949年,上海解放了,凌维诚一家和部分孤军营老兵住进吴淞路466号。那房子老旧得很,墙皮都掉了,窗户也漏风。一楼租给小贩子换点钱,二楼她和孩子住,三楼挤着几个老兵,大家凑合着过。她每天早起煮点稀粥,带着腌菜对付一顿,然后去托儿所上班,晚上回来缝衣服补贴家用。听说新政府对烈士家属有政策,她动了心思。一个晚上,她点着油灯,写信给陈毅,讲了谢晋元的抗战事迹,也说了自己和67名老兵的难处,求政府把这房子和谢晋元墓地附近的空地留给他们用。 陈毅收到信后,挺上心。谢晋元的英名他早有耳闻,知道这是个为国牺牲的大英雄。他没拖拉,直接批示:“谢晋元参加抗日,为国捐躯,其遗属应致照顾,吴淞路466号房屋一栋及墓地一段,悉仍拨归凌维诚居住使用,一般费用酌予减免。”批完还催着相关部门赶紧办。1949年10月底,通知下来,房子租金和税费全免。凌维诚拿到文件,眼泪止不住,多少年的苦总算有了点盼头。 房子的事定了,凌维诚一家松了口气。孩子们能安心上学,长女谢雪芬后来考上东北财经学院,毕业后在冶金部干财务,次子谢继民成了上海政协委员,还写了书《我的父亲谢晋元将军》,留住那段历史。其他两个孩子也念完书,各有出息。凌维诚自己在托儿所干到副所长,后来调到服装厂,一直到1973年退休。她还当了好几届虹口区政协委员,挺积极的。那些孤军营老兵也有了落脚地,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 凌维诚常带着孩子去胶州路谢晋元墓地看看,告诉他们别忘了爹是怎么为国牺牲的。1991年,她病逝于上海新华医院,84岁,走前说要和谢晋元葬一块,后来就合葬在宋庆龄陵园。她这一辈子,从上海小姐到乡下苦熬,再到拉扯孩子、帮老兵,真是苦出了头,也活出了味儿。

0 阅读:83

猜你喜欢

瑶光映心曲

瑶光映心曲

不一样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爱快乐,爱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