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83岁的叶剑英元帅返回了老家广东梅县。在他祭祖扫墓时,发现母亲的坟茔已破败不堪,当村干部提议重修老夫人墓地时,叶剑英摆手说道:“就保持这样就好……” 1980年5月,那时候,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起,整个国家都憋着一股劲儿。83岁高龄的叶剑英元帅,回到了阔别半个多世纪的老家——广东梅县。叶帅是谁?开国元勋,十大元帅之一,在关键时刻挽救过党、挽救过革命的“定海神针”。这样的人物回乡,那得是多大的事儿? 当地的干部群众,心情激动是肯定的。想着一定要用最高规格来接待这位家乡的骄傲。结果呢?叶帅人还没到广州,规矩就先传下来了:不搞迎来送往,不准铺张浪费,吃饭就是家常便饭三菜一汤,绝对不准送礼。 这股“清流”般的作风,让当时准备大干一场的接待人员,心里多少有点“失落”,但更多的是敬佩。 重头戏在后面。叶帅此行有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去祭拜父母。当他一行人来到母亲吴氏的墓前时,在场的人都愣住了。那坟茔,就是一座孤零零的土坟,因为年久失修,风吹雨淋,显得有些破败,坟头的杂草在风中摇曳,看上去很是凄凉。 陪同的村干部一看这情况,心里很不是滋味。这可是叶帅母亲的坟啊!别说元帅了,就是今天村里稍微有点出息的人,给父母修个气派的墓地,那也是脸面问题。他赶紧凑上前,小心翼翼地对叶帅提议:“首长,您看,老夫人的墓地……我们马上安排人,用最好的石料给您重修一下,保证修得体面、气派!” 这话合情合理吧?在场的许多人都点头,觉得这是应该的。 可叶剑英元帅听完,沉默了片刻,环顾了一下四周的青山,然后摆了摆手,用平静但坚决的语气说出了那句话:“就保持这样就好,不要修了。” 为什么?所有人都纳闷。叶帅看着大家疑惑的眼神,缓缓说道:“入土为安嘛,何必在这些事情上花钱?再说,周围的老百姓,很多人家的坟不也都是这样吗?不能因为我是叶剑英,我的母亲就要特殊。” “不能因为我是叶剑英,我的母亲就要特殊。” 这句话,朋友们,你们品,仔细品。 这背后藏着的,是一个老共产党员一辈子坚守的原则——不搞特殊。 叶帅不是没有孝心,恰恰相反,这是一种更深沉、更伟大的孝。他知道,母亲若在天有灵,也绝不希望因为自己,而给组织、给乡亲们增添一丁点负担。这种孝,超越了物质,抵达了精神的层面。 这不仅仅是一座坟,这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个革命者的初心。 叶帅的“不特殊”,不是一时兴起,是刻在他骨子里的。早在1948年,他作为北平市市长,接管了大量国民党留下的物资。军管会的部长问他,给领导们都分了点东西,您要点啥?叶帅脸一沉,严肃地说:“我是市长,领导接管物资,怎么能自己给自己分呢?我不能搞特殊!” 从解放战争到改革开放,几十年过去了,地位变了,环境变了,但这个原则,他从没变过。 更有意思的是他对身边工作人员和子女的要求。他定了“五不许”:不许谈发财、不许姻娅同事、不许有士大夫气、不许鲜衣美食、不许空谈主义。条条都像把尖刀,割向那些封建的、享乐的、脱离群众的旧习气。 他对自己的长女叶楚梅说得更直白,他希望女儿努力成为一个“人民所需要的人,不是多一个少一个没有什么关系的人”,要像一颗小螺-丝钉,踏踏实实为人民做事。 叶帅一生,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上,从不含糊。长征路上,他识破张国焘的阴谋,把密电及时送到毛主席手中,挽救了红军;1976年,又是他挺身而出,与华国锋等同志一起,果断粉碎“四人帮”,挽救了国家。毛主席评价他“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真是再精准不过。 一个在“大事”上如此清醒、果决的人,在“小事”上却如此“糊涂”——“糊涂”到不愿为母亲修一座体面的坟。 其实,这哪里是糊涂?这恰恰是最大的清醒和智慧。 他深知,真正的丰碑,不是用石头砌成的,而是矗立在人民心中的。他一生所追求的,是“矢志共产宏图业,为花欣作落泥红”的境界——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我心甘情愿化作春泥,去滋养盛开的鲜花。 他晚年写的《攻关》那首诗:“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这种攻坚克难的精神,正是我们今天在科技、经济等领域,面对各种“卡脖子”难题时最需要的。
林彪叛逃后,纪登奎为郑维山说情,毛主席:你头上的白头发少两根“主席,我觉得郑维
【1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