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毛主席的侄女毛远志逝世了。丈夫在整理妻子的遗物时意外发现了一封残信,打开看到上面的内容后,他不禁泪如雨下…… 1990年,毛远志因病在北京去世,年仅69岁。她的丈夫叫曹全夫,也是一位老革命,俩人风风雨雨几十年,感情特别深。妻子走了,曹全夫心里头那个难受劲儿就别提了。他一个人默默地整理妻子的遗物,睹物思人,心如刀绞。 就在一个旧箱子的最底层,他翻出了一封信。信封已经泛黄,边角都磨损了,上面没有收信人,也没有贴邮票。看样子,这信从来没被寄出去过。曹全夫心里纳闷,打开了这封残缺的信。 信纸很薄,字迹娟秀,但有些地方已经被泪水洇湿,变得模糊不清。信的开头写着: “亲爱的爸爸:你好吗?我现在每天都能吃饱饭了,还有新衣服穿。伯伯对我很好,只是……我好想你啊,爸爸!” 就这么短短几句话,曹全夫这个经历过枪林弹雨的硬汉,瞬间就绷不住了,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往下掉。 为啥?因为他知道,这封信是妻子写给谁的。是写给她那位从未见过几面、却影响了她一生的父亲——革命烈士毛泽民。而写信的时间,应该是妻子刚刚十几岁,被党组织从新疆接到延安那会儿。一个孤苦无依的小姑娘,在全新的环境里,终于吃饱穿暖,但对父亲的思念,却只能偷偷写在纸上,藏在箱底,一藏就是一辈子。 曹全夫和毛远志结婚几十年,他知道妻子心里苦,但从没见过她如此直白地袒露自己的脆弱。她总是那么坚强、乐观,从不把个人的苦楚挂在嘴边。这封尘封了近半个世纪的信,让他看到了妻子内心最柔软、最隐秘的角落。 要读懂这封信,咱们得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 毛远志的父亲毛泽民,是毛主席的大弟弟,我党早期的“红色大管家”。1938年,毛泽民受中央派遣,化名“周彬”,去新疆做统战和财政工作。当时,毛远志和妈妈朱丹华也跟着去了。 可惜好景不长,新疆的军阀盛世才背信弃义,投靠了蒋介石,开始大肆抓捕共产党人。1942年,毛泽民和陈潭秋等百余名共产党员被捕入狱。第二年,也就是1943年,毛泽民被秘密杀害,年仅47岁。 父亲牺牲时,毛远志才12岁,她和母亲也被关在监狱里。那段日子有多苦,咱们今天的人很难想象。直到1946年,在党中央的全力营救下,幸存的同志们才被接回延安。 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经历了家破人亡的惨剧,坐着颠簸的汽车,穿过大半个中国,终于来到了延安。她见到了那个传说中的伯父——毛泽东。 在延安,毛远志的生活变好了,就像信里写的,“能吃饱饭,有新衣服穿”。毛主席对这些烈士子女格外关爱,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在毛主席1963年70大寿的家宴上,还特意留下了和毛远志、李敏等家人的合影,照片里的她,笑得恬静安然。 但是,物质上的关怀,能完全抚平她心里的创伤吗?显然不能。父亲的牺牲,是她心里永远的痛。在那个崇尚集体主义和革命意志的年代,个人的悲伤往往被深埋心底。她不能像普通孩子一样,想爸爸了就哭一场。她是烈士的后代,她必须坚强。 所以,她只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地给天堂的父亲写信,诉说自己的思… 而这封信,也就成了她个人情感的唯一出口,藏着一个少女全部的思念和委屈。 毛远志这一生,其实就是那个时代无数革命者家庭的缩影。他们也都是普通人,有血有肉,有爱有恨。但为了一个共同的信仰,他们自愿选择了一条最艰难的路,把“小我”的悲欢,融入了“大我”的事业里。 就像毛远志,她长大后,没有躺在父辈的功劳簿上。她和普通人一样,上学、工作,后来嫁给了曹全夫,组建了自己幸福的家庭。她很少跟外人,甚至跟自己的孩子提起父亲的往事。不是忘记,而是把思念和敬意,化作了自己前进的动力。 曹全夫之所以泪流满下,不仅是心疼妻子年少的苦难,更是被妻子那种隐忍了一生的深情所震撼。他突然明白了,妻子那些看似平常的坚强背后,扛着多么沉重的过往。 毛远志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它照见的,不只是过去,更是现在。它提醒我们,在一个看似什么都不缺的时代,我们最缺的,可能恰恰是这种有分量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深情”。
林彪叛逃后,纪登奎为郑维山说情,毛主席:你头上的白头发少两根“主席,我觉得郑维
【1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