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了!我成功了!” “搞定啦!我真的搞定啦!”“电磁之父”马伟明:1人可顶10个师,让潜艇真正拥有“中国心” 2022年6月17日,福建舰下水。 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了它平整的甲板,那上面的电磁弹射器,宣告中国航母技术迈入了一个新阶段。 美国海军第一次感到,他们在这一领域的技术优势正在消失,甚至可能被反超! 在这艘8万余吨的庞然大物成功下水的背后,不得不提起一个人,他就是马伟明。 他凭一己之力带领团队在电磁弹射领域赶超西方。 “国宝级专家”,“电磁弹射之父”,“当代钱学森”都是对他的赞赏与美誉。 小时候的马伟明不仅是班级里的尖子生,也是父母和老师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1982年,马伟明以优异的成绩从镇江的一所普通中学考入了海军工程学院。 五年后,他顺利从海军工程学院毕业,凭借着扎实的基础和对科技的兴趣,决定继续深造。 在1987年,马伟明再次回到母校攻读硕士学位,主攻船舶电气工程。 在学习期间,他深入研究了当时的电磁技术,这为他后来的突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完成学业后,他晋升为博士生导师,开始培养科研人才,有了自己的科研团队。 那时候中国的海军装备技术还很落后,为了给潜艇更新动力,我们只能花大价钱从国外买十二相整流发电机。 但在一次设备验收会上,马伟明团队检测出这批昂贵的设备有致命缺陷,一种“固有振荡”会让潜艇在水下发出不该有的噪音。 面对中方指出的问题,外国专家却很傲慢,把责任推给中方,说是我们的技术人员不会操作。 这时马伟明站了出来,他没争辩,而是直接铺开技术图纸,用数据和公式清晰指出了对方在设计和生产上的硬伤。 事实面前,外国专家哑口无言。 马伟明看着他,说了一句:“你要是不懂科学,我可以教你!” 这句话不仅是为中方技术人员挣回了尊严,更让马伟明下定决心,核心技术绝不能再依赖别人,他要亲手把中国的技术空白填补上。 从那以后,他带着团队在一个狭小的洗脸间里开始攻关。 启动经费只有三万五千元,他们埋头苦干了整整六年,经历了无数次失败,终于解决了那个“固有振荡”的世界性难题。 后来,一家外国公司想用一百五十万元买断这项专利,被他一口回绝。 他说,这技术属于国家。 解决了潜艇发电机的问题只是第一步。 马伟明有了一个更加宏大的目标,他不仅要突破电磁弹射技术,还要为中国未来的舰船,尤其是航空母舰,设计一套全新的综合电力系统。 这个系统的核心思想是将舰船上的所有能源需求,从驱动军舰航行、支撑雷达、通信到高能武器的电力供应都统一调配,确保高效、稳定的电力支持。 这个想法对当时的技术条件而言,显得过于超前,以至于当时很多专家都无法理解他的设想。 为了推进这个项目,马伟明所在的团队多次向国家提请申请,最终国家组织了三次专门的研讨会,邀请了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学者。 面对这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多数专家都保持沉默,甚至有人提出质疑。 美国在其最新的“福特号”航母上使用的电力系统中,选择了中压交流技术,但该技术屡屡出现故障,导致系统不稳定。 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人认为,还是等美国先把技术搞定,再跟着他们做,可能更加稳妥。 面对这样的保守态度,马伟明再次站了出来。 马伟明质疑道:“我们为什么要等他们做出来,才敢跟着做?” 马伟明提出,中国不仅要自己做,还要超越美国,研发出更加先进的技术,避免走他们走过的弯路。 于是,他坚决要求团队大胆创新,放眼未来,决定研发一项全新的中压直流技术,直接跳过美国人没有成功的部分。 经过长时间的攻关与实验,马伟明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世界首台交直流双绕组发电机和舰载中压直流输电系统。 有了这个强大的电力平台,中国海军装备的革新速度明显加快。 在航空母舰上,它支撑起了电磁弹射和电磁阻拦系统。 美国海军用了21年时间也没完全解决的电磁阻拦技术,马伟明团队只用了5年就宣告完成。 看到这些成就,很容易觉得马伟明是一个天才。 但他自己清楚,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不能只靠一两个人。 这种想法,很大程度上来自他的恩师张盖凡教授。 张教授是发现他的人,更是影响他一生的人。 2003年恩师去世后,他把自己获得的全部奖金都拿了出来,设立奖学金,鼓励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 在马伟明的团队里,不讲资历,只看能力。 他不仅自己站在了科技的最前沿,更重要的是,他转过身,为身后无数的年轻人搭建了舞台,创造了机会,让他们也能站上来。 我想,一个人的成就固然伟大,但更了不起的,是他能点燃一片火,让后来的人,也能发出自己的光。 这可能才是一个国家能不断向前走,最根本的原因吧。 (信源:观察者网——马伟明院士获奖感言批露中国海军全电推进、电磁弹射器研制)
美国敢不敢软禁普京?这么说吧,敢,前提是,克里姆林宫内部,已经有人,准备好了接管
【11评论】【2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