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7年,李渊率军攻长安,隋将屈突通率精锐回救长安,离开前他叫来心腹:“我走后,

历史趣闻社 2025-08-18 03:23:35

617年,李渊率军攻长安,隋将屈突通率精锐回救长安,离开前他叫来心腹:“我走后,你务必守住这里!”谁料,他前脚刚走,心腹就弃城投降,还带兵围堵他,屈突通正欲迎战时,突然看见儿子出现在敌营,震惊之余,他竟拔出利箭,搭弓射去…… 那会儿渭水边的风裹着沙,刮在人脸上生疼。屈突通手里的弓拉得像轮满月,指节因为用力泛着白,眼睛死死盯着敌阵前那个熟悉的身影——他的儿子屈突寿,正穿着一身和敌军一样的甲胄,脸上带着急惶,似乎想往前冲。 周围的亲兵都屏住了呼吸。谁不知道屈突通是个出了名的硬骨头?守河东城的时候,李渊派人来劝降,他把使者的鼻子割了,扔回来说“我这把老骨头,只能给大隋陪葬”。这次回救长安,他知道身后是都城,是大隋最后的根基,走前特意把心腹叫到帐里,拍着桌子说“你守着这城,就是守着我的退路,丢了城,我剁你的头”。哪成想,心腹转头就把城门给了李渊的军队,还带着人抄了他的后路。 “爹!别打了!”屈突寿在那边喊,声音被风吹得发飘,“长安守不住了,陛下(指隋炀帝)远在江都,这天下早就不是大隋的了!降了吧,李渊说了,保您全家平安!” 屈突通的手猛地一颤,箭头晃了晃。他想起儿子小时候,总爱跟在自己身后,拽着他的战袍要学射箭。那时候屈突寿才刚到他腰那么高,拉不动硬弓,他就找了把小弓,手把手教,说“咱屈突家的人,拉弓就得直,射箭就得准,做人更得有骨头”。 可现在,这根他亲手教出来的“骨头”,站在了敌营里,劝他投降。 “放箭!”屈突通没喊儿子的名字,声音像淬了冰。 那箭头带着风声擦过去,离屈突寿的耳朵就差一指头,“笃”地钉在他身后的旗杆上,箭羽还在嗡嗡发抖。屈突寿吓得脸都白了,愣在原地。 敌阵里一阵骚动。带队的将领是李渊的女婿柴绍,他在马上拱了拱手:“屈突将军,何必呢?令郎是为您好,您守的这大隋,早就没人在乎了。您看这阵前的兵,有一半是从前的隋军,他们不是想跟您打,是想活下去。” 屈突通没理他,调转马头对自己的兵喊:“兄弟们,咱屈突家的兵,跟着我屈突通这么多年,知道我屈突通的规矩——拿人俸禄,就得守人疆土;穿这身甲,就得护着该护的人。今天他们抄了咱的后路,儿子站在了对面,那又怎样?箭在弦上,就得射出去;仗该打,就得打到底!” 他的兵们“哗”地举起了刀枪,齐声喊“杀!”。这些兵跟着他南征北战,知道将军的脾气,也信他的骨头。 可屈突通心里清楚,柴绍说的是实话。他回头望了一眼长安的方向,烟柱冲天,那是战火的颜色。他知道,长安怕是真的保不住了。他手里的兵不到一万,对面是数倍的敌军,身后是叛变的城池,连儿子都站在了对立面。 就在这时,他看到自己阵里有个年轻的士兵,握着枪的手抖得厉害,眼睛直勾勾看着屈突寿,大概是想起了自己的家人。屈突通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 他慢慢放下了弓,对柴绍喊:“我屈突通一生对得起大隋,对得起陛下。但我手下的兵,他们有爹娘妻儿,不该跟着我送死。”他转头对亲兵说,“把我的印信解下来,给柴将军送去,就说我降了。但我的兵,一个都不能伤,让他们自己选,想回家的回家,想留下的……随便他们。” 亲兵愣住了:“将军,您……” “别废话!”屈突通瞪了他一眼,可声音里没了刚才的狠劲,“我射那箭,不是要杀我儿子,是要告诉他,屈突家的人,哪怕投降,也得站着降,不能跪着求。” 后来屈突通被带到李渊面前,李渊亲自给他松了绑,说“将军守节,是条汉子”。他没说啥,只是低着头。再后来,他跟着李世民打仗,灭窦建德,平王世充,成了唐朝的开国功臣。有人问他,当年为啥突然降了,他说“我守的是大隋的规矩,可不能让跟着我的人,为了一个没了的规矩送命”。 屈突寿后来跟着父亲做事,再没敢提“投降”两个字。倒是屈突通偶尔会拍着他的肩膀说“那天的箭,没射偏,是想让你看看,啥叫没办法中的办法”。 其实这世上的坚守,有时候不是一条道走到黑。像屈突通这样,知道啥该守(做人的骨头),啥该放(过时的执念),才是真的明白“坚守”两个字的分量。 本文来源:史料整理

0 阅读:65

评论列表

用户75xxx69

用户75xxx69

1
2025-08-18 04:36

只有成功了才有好的评价,否则都是降。

猜你喜欢

历史趣闻社

历史趣闻社

社内趣闻,笑看历史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