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一位日本华人发话:“现在中国若再战日本,撑不了14年”其实不是中国“能撑多久”,而是:今天的日本,还有“撑”的资格吗? 最近,一句“现在中国若再战日本,撑不了14年”的说法在网上流传,听起来颇为刺耳,不过,这个说法或许从一开始就问错了方向,真正的问题可能不是中国“能撑多久”,而是今天的日本,是否还具备打一场长期高强度对抗的“资格”。 一个国家最根本的脆弱性往往源于它无法改变的地理宿命,日本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作为一个狭长岛国,它几乎没有战略纵深可言,一亿多的人口、引以为傲的工业体系都高度集中在东京、大阪等沿海的狭窄平原上。 这种布局意味着,任何外部打击都能直击其心脏,防线一旦被突破,整个国家体系就会面临瘫痪风险,根本没有“以空间换时间”的余地。 地理上的先天不足又加剧了其产业结构的困境,日本制造业确实有过辉煌,家电半导体曾是全球的“金字招牌”,可是时过境迁,大量工厂早已外迁,本土保留的更多是研发和设计环节。 这意味着,日本真正的生产命脉,尤其是基础零部件和原材料严重依赖进口,其中不少甚至要从中国和东南亚采购。 这根看似强大的产业链根基并不牢固,一旦外部风云突变,就可能被轻易掐断,昔日的产业优势如今只剩下汽车和部分半导体材料等少数领域,难以支撑整个国家的长期消耗。 如果说地理和产业是结构性短板,那么资源依赖就是日本最致命的要害,作为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维系其社会运转的三大生命线,能源、粮食和关键矿产,几乎完全掌握在别人手里。 超过九成的石油天然气需要漂洋过海,一旦这条漫长的海运线受到干扰,工厂就会停摆,军舰飞机将趴窝,同样,当一个国家超过一半人口的饭碗需要远洋货轮来填满时,其民生安全的根基就显得异常脆弱。 而这正是日本长期徘徊在40%左右的粮食自给率所揭示的现实,更不用说,高科技武器离不开的稀土,日本九成依赖进口,而全球最大的供应方恰恰是中国。 这些环环相扣的脆弱性最终会传导至社会层面,严重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意味着兵源枯竭,也导致整个社会暮气沉沉,年轻人普遍缺乏冒险和牺牲精神。 指望危机来临时,社会能一呼百应、全民动员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种内部的“慢性疲劳”从根本上削弱了一个国家在危急时刻的凝聚力。 与日本这种高度依赖外部“输血”的模式不同,中国的逻辑是立足于内部广阔的“战略腹地”,广阔的国土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战略纵深,14亿人口构成了素质越来越高的人力资源宝库,这种天然的地理与人口优势是一个国家韧性的基石。 在此基础上,中国建立了一个全球独一无二的全链条工业体系,这使得中国经济拥有强大的内循环和自我修复能力,即使外部环境恶化也能依靠自身力量补上缺口,确保大局稳定,这与日本产业“空心化”的现状形成了鲜明对照。 更重要的是,中国牢牢将生存的底线握在自己手中,能源自给率保持在80%以上,粮食物资战略储备充足,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在稀土等战略资源上,中国更是手握全球储量和产量的双重王牌,掌握着绝对主动权,这种自给自足的底气是任何外部封锁都难以撼动的。 当然,现代对抗早已超越传统范畴,中国的后备计划中除了日益现代化的军事力量,更有强大的经济武器和科技实力,不过,真正让人在意的恐怕还是那个问题:日本背后不是还有美国撑腰吗? 但今天的美国早已不是当年,其国内经济不稳、政治撕裂,全球战略摊子铺得太大,精力早已分散,更何况,在能源、粮食这种需要天文数字般持续消耗的物资缺口面前,几艘航母提供的援助终究只是杯水车薪,现代冲突比拼的是国力的基本盘和耐力,依赖外援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所以,当我们将两个国家的生存结构进行一次解剖,结论已然清晰,今天的日本其生存与发展高度依赖一个畅通无阻的全球化体系,国家韧性建立在脆弱的外部生命线之上,而中国则构建了一个以强大内循环为基础、拥有巨大战略纵深的稳固体系,时代已经变了。
被聊了三年的日本网友拉黑了
【13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