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夸张么?乌克兰武装部队前任总司令扎卢日内称,如果乌克兰再不停火,一直维持现在的防御策略和资源动员模式的话,俄乌战争可能要持续到 2034 年。 顿巴斯的冻土下,埋着比 “2034 年” 更具体的战争刻度。 乌军第 93 旅的老兵安德烈在日记里记着:2023 年冬天,他们的阵地每天能收到 30 发炮弹,到 2024 年春天只剩 12 发,而俄军的炮火密度始终稳定在日均 50 发。 这种弹药缺口不是偶然 —— 乌克兰西部的日托米尔兵工厂,每月能生产的 152 毫米炮弹不超过 5000 发,而俄罗斯的图拉兵工厂,这个数字是 5 万发。 扎卢日内的 “十年论”,更像用数字敲响警钟:当一方的产能是另一方的十倍,防御策略早晚会变成消耗战的墓志铭。 乌克兰的征兵站里,墙上的年龄红线一退再退。2022 年刚开战时,征兵上限是 40 岁,2023 年提到 50 岁,今年已经放宽到 60 岁。 利沃夫地区的征兵官私下透露,符合条件的男性中,有 30% 因健康问题被淘汰,15% 已通过边境逃往欧盟。 这种人力资源的枯竭,直接反映在战场轮换周期上 —— 马里乌波尔保卫战时,守军能坚持 24 小时轮休,而现在阿夫迪夫卡的士兵,平均要在战壕里坚守 72 小时才能换防。 扎卢日内说 “资源动员难以为继”,其实是在说:乌克兰的兵源池,已经快抽不出干净的水了。 俄罗斯的战争经济里,藏着一组矛盾的数字。西方制裁让俄 GDP 在 2022 年下降 2.1%,但 2023 年又反弹 1.3%,其中军工产业增长高达 17%。 乌拉尔机车厂的工人月薪涨到了战前的 3 倍,连退休的老工程师都被返聘回去调试 T-90M 生产线。 更关键的是能源收入 —— 尽管欧盟限价,俄罗斯通过将原油卖给印度再转售欧洲,反而让石油出口额在 2023 年增长了 8%。 这种 “制裁悖论” 让克里姆林宫有底气宣布:2024 年国防预算将占 GDP 的 6%,相当于乌克兰全年 GDP 的总和。 欧盟的援助账本上,墨迹越来越淡。德国承诺的 100 亿欧元军事援助,到 2024 年中只兑现了 58 亿,剩下的被议会卡在 “财政紧缩” 的议案里。 法国的 “凯撒” 自行火炮,交付数量不足承诺的一半,理由是 “本国库存告急”。 最讽刺的是欧盟联合采购的 155 毫米炮弹,原计划 2024 年供应 100 万发,实际只完成 28 万发,连乌军总参谋部要求的最低消耗量都达不到。 乌克兰总统办公室的顾问私下抱怨:“我们现在收到的援助,更像西方超市的临期商品 —— 都是他们用剩的。” 扎卢日内的言论里,藏着对西方的隐性施压。 作为前线指挥过哈尔科夫反击战的将领,他比谁都清楚乌克兰的软肋:国防工业 70% 的产能在 2014 年后被毁,现在连单兵火箭筒都要从韩国进口;防空系统依赖美国 “爱国者”,但整个国家只有 6 套,根本覆盖不了关键基础设施。 这种 “武器依赖症” 让乌克兰的防御变成 “看外援脸色”—— 美国国会每推迟一天援助法案,前线的炮弹就要多省出 10%。 战争的另一面,写在两国的民生账本上。俄罗斯的食品价格 2023 年上涨 12%,但政府通过发放军属补贴稳住了民心;乌克兰的通胀率则高达 26%,基辅超市里的面包价格,三年间涨了 3 倍。 更致命的是人口流失 —— 联合国统计,乌克兰已有 1400 万人逃离,相当于战前人口的 30%,其中 25-40 岁的劳动力占比超过 60%。 这种 “失血” 比战场伤亡更可怕:等战争结束,谁来重建国家? 黑海的港口封锁,把战争的影响抛向了更远的地方。乌克兰原本每年出口 6000 万吨粮食,现在只能通过多瑙河的小港口运出 1500 万吨,导致全球小麦价格比战前上涨 40%。 索马里的难民营里,一袋玉米粉的价格从 2022 年的 5 美元涨到 2024 年的 12 美元,饿死的儿童数量翻了两番。 这些数字背后,是扎卢日内没说出口的真相:现代战争早已没有纯粹的 “交战国”,每个国家的粮价、油价,都在为战场的炮弹买单。 俄罗斯的征兵困境也在显现。2023 年秋季征兵,有 20% 的适龄青年通过伪造病历逃避服役,西伯利亚的农场主们联名上书,抱怨壮劳力被征走后,秋收都成了问题。 这种 “后方疲劳” 正在积累 —— 莫斯科的民调显示,支持 “不惜一切代价打赢” 的民众比例,已从 2022 年的 75% 降到 2024 年的 58%。
“乌克兰军队大捷!”当地时间2025年8月17日,乌克兰军方宣布,乌克兰武装部队
【1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