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春,河北省宣化区,文物保护部门正在对一座辽代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 辽代时候,河北宣化地区有个张姓汉人家族,起步于普通农家。张世卿的祖父张匡正靠种地和管果园攒下家底,一代代传下来。他的父亲接着干,买了更多田地,家族慢慢成了地方小地主。张世卿小时候帮家里干农活,监督收成,确保粮食不糟蹋。有年闹饥荒,他拿自家粮食救济乡亲,官府看中这点,破格给他个官当。从那以后,张氏家族地位上去了,张世卿做到检校国子监祭酒兼监察御史,管教育和地方监察事宜。家族其他成员如张文藻,也混上地方官职,处理行政和水利。张氏一族在辽朝算望族,墓地选在村北,占地广,墓葬排得整齐,显示出世代规划。 张世卿日常工作就是巡视学校,查学生功课,翻文书,还示范写字规范。张文藻骑马巡乡村,看农田沟渠,指挥修缮。家族跟契丹文化有点融合,墓里东西既有汉式衣裳,也有契丹元素。张世卿晚年信佛教,去寺庙捐布匹粮食,点香拜佛。家族成员大都当官过日子,攒钱建宅子修墓。墓志铭上写他们勤俭持家,不乱花钱,在辽社会里稳住地位,到王朝换代也没大起落。 这个家族墓群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挖,M1是张世卿墓,1974年出的。到了80年代末,村民浇地时又发现M2和M3,离M1不远,就50米左右。文物部门赶紧派队抢救发掘。M3墓是重点,砖砌结构,进墓道后有前室和后室,中间隔木门,上挂铁锁。队员找到门梁上钥匙,开门进后室,发现墙上壁画,一个男人手拿酒壶往杯里倒酒,旁边石桌堆满食物残渣:蔬菜块、水果、干果,还有一串葡萄,形状完整但已腐烂。这是考古史上头次挖到葡萄实物。 M3墓壁画精美,四周画日常生活,颜色还鲜艳。桌上食物摆得齐整,像刚做好的一桌饭。室角有陶壶,里面残酒,经查是辽代葡萄酒。墙上朱红字写“墓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像墓主人早知道后人会来。考古队记录每件东西位置,打包样本,避免碰坏。整个墓群显示张氏家族生活富裕,葬俗独特,以前没见过这种放满桌食物的习俗。 发掘过程分步走,先清表土,露墓道砖墙,用刷子扫灰。进前室看壁画,画人物服饰华丽。开门时钥匙转动,锁开后推门,凉气出来。光照后室,认出壁画是墓主人像。桌上食物用镊子夹起,封袋。葡萄酒壶液样取走,化验成分。墓志铭确认这是张氏家族墓,延续几代。 后续,M3出土东西运实验室清理,食物扫描成像,葡萄确认千年历史,成辽代农业证据。壁画拓片复制,墓室加固。整个墓群挖出多座,墓志整理成册,存博物馆。张氏墓地划保护区,设围栏监控。学者出报告,讨论辽汉文化混杂。张世卿等人按墓志高寿过世,无大祸事。家族在辽末保持地位,后融入地方。遗址成国家级单位,定期刷保护层,壁画不掉色。公众看展览,了解辽生活,文物放玻璃柜里。 宣化辽墓群从1974到1993挖了10多座,张氏占多数。M1张世卿墓先出,带墓志和壁画。M2 M3 1989年清,M4韩氏墓1990年。1993年又挖M5到M10。总面积上万平米,分张韩两区。张氏东南区以M10为中心,西北区M1为中心。韩氏在西南。墓多双室,前长方后圆或八角。结构仿木,穹顶砖建。出土瓷器、玻璃、墓志。 研究显示,辽代汉人墓葬复杂,分群讨论。张氏是本地中小地主,靠赈灾入官。跟韩知古等大族不同,他们文化取向汉化强,但有契丹影响。壁画中茶事、围棋、对弈图,反映生活。墓内祭奠变新,墓室像宅院,图像配置独特。佛教因素多,经卷、莲花画常见。 考古报告1996出,详述发掘。墓地成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河北第一批到第六批都有。近年钻探更多,墓葬数量多,材料丰富。遗址在张家口宣化河子西乡下八里村,游客限入。 张氏家族从张匡正起步,七代传,时间跨24年。墓志记功绩,官职不高但稳。辽中叶崛起,到晚期墓建华丽。壁画有出行仪仗,显示汉化和中原交往。墓里陶磁器画,执壶形制跟巩义司马村类似。
1987年春,河北省宣化区,文物保护部门正在对一座辽代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 辽代
历史趣闻社
2025-08-19 05:16:06
0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