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宴请群臣,唯独周亚夫的桌上只摆设一大块肉,没有切碎,也不摆筷子。周亚夫大怒,向侍者索要筷子。不料,汉景帝冷笑道:“难道条侯对朕的安排不满意吗?”周亚夫生气离席,汉景帝叹息着说:“这种人怎么能辅佐少主呢?” 周亚夫是谁?他是大汉的擎天之柱。 他的父亲是开国元勋周勃,那个在吕后死后,与陈平联手,一举铲除诸吕,稳定刘氏江山的绛侯。 虎父无犬子。周亚夫比他父亲更狠,更纯粹。 汉文帝时,匈奴来犯,皇帝亲赴前线慰劳三军。到了周亚夫镇守的细柳营,皇帝的车驾被拦下了。 军士说:“将军有令,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皇帝的马缰被扣下,仪仗被喝止。文帝不仅没发怒,反而对左右盛赞:“嗟乎,此真将军矣!” 从那天起,文帝就把周亚夫的名字,刻进了托孤的名单里。他对太子刘启说:“社稷有急,非亚夫莫属。” 太子刘启,就是后来的汉景帝。 景帝即位第三年,急于削藩,逼反了吴王刘濞。七国诸侯联手反叛,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兵锋直指长安。 朝野震动,人心惶惶。 危难关头,景帝想起了父亲的话。他把帝国的兵权,交到了周亚夫手上。 周亚夫没让他失望。 面对叛军的精锐,他不硬拼。他带着大军绕到叛军后方,深沟高垒,坚守不出。 景帝的亲弟弟梁王刘武,被叛军围在睢阳,派人向周亚夫求救,信使一封接一封。 周亚夫看都不看。 他说:“我的任务是平定叛乱,不是救一个王爷。” 他派出一支奇兵,烧光了叛军的粮草。 三个月。只用了三个月。气势汹汹的七国联军,在饥饿中土崩瓦解。 周亚夫一战封神,威望达到了顶点。 他被拜为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可他不懂,功劳太大,就是催命符。 尤其是在一个权力欲极强的皇帝面前。 景帝需要的是一把刀,一把听话的刀。而不是一尊神,一尊连皇帝的弟弟都敢不救的神。 梁王是窦太后的心头肉。周亚夫不救梁王,等于得罪了帝国最有权势的两个女人:太后和长公主。 她们在景帝耳边吹的风,比战场上的刀子还冷。 周亚夫浑然不觉。 他还是那个细柳营的将军,眼中只有规矩,没有变通。 景帝想废掉栗太子,他站出来反对。 景帝想封皇后的哥哥为侯,他又站出来反对,搬出高祖“非刘氏不得王,无功不得侯”的白马之盟。 景帝的脸,一次比一次难看。 他看着周亚夫那张不懂转弯的脸,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这个人,太硬了。 硬到棘手,硬到危险。 他开始布局。 他先是找了个由头,免去了周亚夫的丞相之职。 周亚夫称病回家,以为可以安度晚年。 他错了。于是,就有了那场宴席。 那块没切的肉,不是食物,是羞辱。那双消失的筷子,不是疏忽,是试探。 景帝想看他会不会低头。 周亚夫没有。他梗着脖子,索要筷子,像是在索要他失去的尊严。 他愤怒离席的那一刻,景帝笑了。 笑得很冷。 他对身边人说:“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这个心里憋着怨气的人,不是我儿子能驾驭的。 他必须死。 最后的致命一击,来得荒唐又可笑。 周亚夫的儿子,看父亲年老,偷偷买了五百副甲盾,准备在父亲百年之后,用于葬礼的仪仗。 在汉朝,私藏甲胄,等同谋反。 周亚夫被捕下狱。 审问他的廷尉,像一条嗅到血腥味的狗。 廷尉问:“君侯为何谋反?” 周亚夫答:“我买的都是陪葬品,怎么算谋反?” 廷尉冷笑:“你就算不在地上谋反,也想去地下谋反吧!” 听到这句话,周亚夫彻底明白了。 所有的罪名,都只是借口。皇帝想要的,只有他的命。 他一生征战,守卫的是刘氏的江山。他一生耿直,维护的是高祖的法度。 到头来,换来的却是“地下谋反”的羞辱。 他停止了申辩。 他开始绝食。 五天后,这位为大汉王朝立下不世之功的将军,在狱中吐血而亡。 周亚夫死后,景帝的江山,再无掣肘。 许多年后,他的儿子汉武帝刘彻,面对匈奴的铁蹄,常常感叹军中无将。 不知他是否会想起,他父亲亲手折断的那根帝国脊梁。 那根脊梁的名字,叫周亚夫。
231年,诸葛亮北伐撤军,司马懿灵机一动,派大将张郃追击。张郃不想去:“诸葛亮肯
【8评论】【4点赞】
沧海笑
景帝刻薄寡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