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老汉张宝贵带着杨成武,指着远处的房子:“那就是我家我家,住着11个日军,

熹然说历史 2025-08-20 00:17:25

抗战中,老汉张宝贵带着杨成武,指着远处的房子:“那就是我家我家,住着11个日军,你们打,打坏了我再盖。”杨成武问:“真打起来,你敢带路吗?”张宝贵严肃道:“怎么不敢,打敌人嘛!最多就人没了,我怕甚!”张宝贵不仅一口答应,还回去带回来六个老乡一起做向导。 一个农民愿意让自己的家在战火中毁掉,只为了赶走侵略者;一句”最多就人没了,我怕甚!“道出了中华民族的铁骨铮铮。这不是电视剧,而是1939年大龙华战斗前的真实一幕。当年那位敢于舍家的老汉,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张宝贵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过,但在1939年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这个河北大龙华村的普通农民,却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民族气节。 那年5月,杨成武正率部在北娄山一带进行军事整训,突然接到情报:日军占领了大龙华镇,企图重新打通涞易公路。这条公路一旦被日军控制,整个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就会被拦腰斩断,后果不堪设想。 杨成武立即意识到这仗必须打,但怎么打是个大问题。日军虽然人数不多,但装备精良,还有重武器。更麻烦的是,周围各据点的日军很可能会来增援。要想取胜,必须先摸清敌情,这就需要熟悉当地情况的向导。 就在这时,村支书带来了张宝贵。这个五十多岁的农民,黑瘦黑瘦的,一身粗布衣裳,看上去就是个再普通不过的老百姓。但他有个身份很特殊——当地游击小组的成员。自从日军侵占华北后,张宝贵就一直在暗中帮助八路军,传递情报,保护过往的抗日人员。 当杨成武说明来意后,张宝贵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当天夜里,他就带着侦察员摸到了大龙华附近。这老汉对地形熟得很,哪里有小路,哪里有暗哨,他都一清二楚。一路上,他小心翼翼地为侦察员指路,成功避开了日军的巡逻。 到了能看清村子的地方,张宝贵开始介绍敌情:九间房子里住着大部分日军,有炮有电台;哪里有明哨暗哨,他都了如指掌。当走到一处高地时,张宝贵指着远处那座灰色的房子,平静地说出了那句让人震撼的话。 那是他的家,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现在被11个日军占据着,但他毫不犹豫地告诉杨成武:“你们打,打坏了我再盖。”这句话说得轻松,但背后的分量却重如泰山。那不仅仅是一座房子,更是一个家庭的全部财产,是一生的心血。 杨成武被震撼了,但作为指挥员,他必须确认这位向导的决心。面对”真打起来,你敢带路吗?“的询问,张宝贵的回答更是让人敬佩:”怎么不敢,打敌人嘛!最多就人没了,我怕甚!” 这话说得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在这个农民看来,打日本鬼子是天经地义的事,就算搭上性命也值得。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所展现出的不屈意志。 更让人感动的是,张宝贵回村后,又动员了六个老乡一起当向导。这些都是普通的农民,有的是他的邻居,有的是他的亲戚,但面对民族大义,大家都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 1939年5月20日,大龙华战斗正式打响。在张宝贵等人的引导下,八路军各部队按计划展开攻击。经过激烈的战斗,八路军全歼守敌400多人,更重要的是缴获了大量日军机密文件。毛泽东后来评价这次战斗”比缴获敌人几百条枪和几十门炮还大的胜利!” 张宝贵的家在战斗中确实受损严重,但他没有丝毫怨言。战后,乡亲们都来帮他重建家园,他也因为在战斗中的贡献受到了表彰。但这个朴实的农民对荣誉并不在意,在他看来,赶走侵略者是每个中国人应该做的事。 大龙华战斗的胜利,不仅粉碎了日军的阴谋,更体现了人民群众与人民军队的血肉联系。张宝贵虽然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但他的事迹却生动说明了一个道理: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靠的是八路军的英勇善战,更靠的是千千万万普通百姓的无私支持和牺牲奉献。 抗战胜利后,张宝贵回到了农民的本色,继续在重建的土地上耕耘。他很少向人提起当年的经历,但那句”最多就人没了,我怕甚!“却成为了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正是有了无数个像张宝贵这样的普通人,中华民族才能在最黑暗的时刻挺起不屈的脊梁,迎来抗战的最终胜利。 一座房子可以重建,但民族的尊严不容践踏。张宝贵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往往就在身边,就是那些平凡而伟大的普通人。你觉得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还需要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0 阅读:72

猜你喜欢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