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近乎满分的高考成绩,却被清华北大拒之门外。无奈下,王德民进入石油大学

良奥谈娱乐圈 2025-08-20 02:18:01

1955年,近乎满分的高考成绩,却被清华北大拒之门外。无奈下,王德民进入石油大学。6年后,成为石油工人。没想到短短一年,他竟让中国石油技术立于了国际前沿。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37年,王德民生于河北唐山一个精英家庭。父亲是留美归来的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母亲是瑞士籍教师。 混血基因给了他深邃五官,却也成了人生的第一道坎。童年时因长相“欧化”被孤立,汉语一窍不通,考试全靠蒙题猜字,成了老师眼中的“顽劣学渣”。 18岁高考,他数理化近乎满分,却因“家庭背景复杂”被清华北大拒收。招生人员直言:“你的外貌会带来麻烦。”那个年代,混血身份被视为“政治风险”,再高的分数也敲不开顶级学府的门。 被迫进入第五志愿北京石油学院,王德民却在这里找到人生方向。 他门门功课满分,是校运动队主力,更在课本里读懂了国家困境:外国专家断言“中国贫油”,石油依赖进口,公共汽车顶着煤气包行驶。1960年毕业,他放弃留京机会,直奔荒凉的大庆油田。 在油田,这位高材生被分到最苦的测压组。住漏雨牛棚,烧原油取暖,烟熏得满脸漆黑,“夜里只能看见一口白牙”。他和工人抬百斤绞车徒步测井,冬天脱棉衣裹住井口防冻,几次冻到失语。 更让他焦虑的是技术困境,国际通用的“赫诺法”误差太大,导致采油率低下。他白天干活,夜自学俄语啃苏联文献,在油灯下演算百日。 1961年春节,食堂发饺子馅庆祝,他却把半斤面擀成两张饼,塞进全部肉馅煮成“巨饺”:“省时间!吃到肚子里都一样!”那晚,他终于推导出“松辽法”,精度比国际标准高两倍。 1963年,周恩来向世界宣布:“中国甩掉贫油帽!”台下26岁的王德民热泪盈眶。此后的他更势不可挡。 70年代发明“偏心配水器”,解决油田“两降一升”危机,增产百万吨原油;80年代攻克世界难题“化学驱三次采油”,将采收率大大提升;到了21世纪,87岁仍每天工作12小时,攻关四次采油技术。 2016年,国际天文组织将编号210231的小行星命名为“王德民星”。网友翻出他青年时的证件照,惊呼“科学界吴彦祖”,他却淡然回应:“和国外比,我工资不高,但能施展才华的地方只有中国。” 回望王德民的一生,“帅”成了最苍白的形容词。被清北拒绝时,没人料到这个混血青年会用一生守护中国能源命脉。 他的故事写满硬核真理,命运给你不公的起点,是为了让你写出更震撼的结局。 当别人追逐浮华,他在荒原点燃篝火;当别人畏惧风险,他敢用细钢丝悬吊仪器深入千米井下,创出99%可靠率的技术。 今天的大庆油田,每一口油井都刻着他的名字。而那颗闪耀的“王德民星”,正照亮后来者的路:真正的颜值,是让一个国家挺直的脊梁。 信息来源: 人民网《攀登采油科研“珠峰”的领路人》 中国石油大学官网《王德民-风采录》

0 阅读:0
良奥谈娱乐圈

良奥谈娱乐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