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是如何点评项羽的?毛主席对项羽的评价,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那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句诗出自毛主席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写于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之时。彼时,国民党反动统治摇摇欲坠,面临全面崩溃。 毛主席以古鉴今,借项羽的历史教训,告诫全党全军,在革命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关键时刻,绝不能像项羽那样,为了一时的虚名而放虎归山,一定要乘胜追击,将革命进行到底,坚决、彻底、干净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这一评价,跳出了单纯对历史人物的评判范畴,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彰显了毛主席卓越的政治眼光与战略思维。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的这首《垓下歌》,道尽了英雄末路的悲凉。作为中国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项羽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热议的焦点。而毛主席,这位对历史有着深刻见解的伟人,对项羽的点评更是独树一帜,为我们理解项羽以及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回顾历史,项羽一生犯下诸多致命错误,而这些错误也最终导致了他的败亡。毛主席通过研读《史记・项羽本纪》,对项羽的失败原因有着清晰的剖析。鸿门宴上,项羽手握绝佳机会,却刚愎自用,对谋士范增的多次暗示和建议置若罔闻,最终放走了刘邦。范增在鸿门宴上,多次举起所佩戴的玉玦,示意项羽下令击杀刘邦,可项羽却犹豫不决,错失了除去劲敌的良机。从这一事件可以看出,项羽缺乏政治家应有的果断与狠辣,在关键决策时刻优柔寡断,感情用事。相比之下,刘邦在面对危险时,能审时度势,冷静应对,展现出了更为成熟的政治智慧。 楚汉相争期间,项羽过于轻信与刘邦订立的鸿沟之约。他天真地以为,双方划定边界后,便能相安无事,却没有料到刘邦根本无意遵守约定,很快便挥师东进。这一事件充分暴露了项羽在政治上的幼稚与短视。他未能看透刘邦的野心,也没有做好应对突发情况的准备,导致在战争局势发生逆转时,陷入被动挨打局面。在复杂多变的政治斗争中,项羽这种简单、天真的行事风格,无疑是致命的弱点。 此外,项羽在都城选址上也犯下了重大战略失误。他放弃了拥有沃野千里、雄关环绕的关中地区,而选择定都彭城。关中地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土地肥沃,经济发达,是成就霸业的理想之地。而彭城地处平原,无险可守,战略位置远不及关中。项羽此举,犹如将自己置于无遮无挡的险境,为日后的失败埋下了隐患。 毛主席曾直言:“项王非政治家。”这一评价可谓一针见血。尽管项羽在战场上勇猛无比,力能扛鼎,率领楚军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大败秦军主力,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成为各路反秦义军的领袖。然而,政治并非仅仅依靠武力就能取胜。在政治领域,需要的是长远的战略眼光、高超的谋略智慧以及善于用人的能力。项羽虽有万夫不当之勇,但在政治素养方面却存在明显短板。他不懂得如何团结各方势力,壮大自己的力量;也不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常常独断专行。例如,他手下唯一的谋士范增,足智多谋,忠心耿耿,却因项羽的猜疑与不信任,最终被迫离开,含恨而死。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这与刘邦广纳贤才、从谏如流形成了鲜明对比,也是他走向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项羽并非一无是处。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展现出了英雄气节。在垓下之战中,项羽陷入汉军重重包围,四面楚歌。但他并未选择投降,而是率领八百余精锐骑兵,奋勇突围。在东城决战时,项羽面对数千汉军,毫无惧色,单枪匹马冲入敌阵,连斩数名汉将,尽显英雄本色。最后,他逃至乌江畔,乌江亭长劝他渡江,以图东山再起。但项羽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拒绝渡江,自刎而死。他这种视死如归、知耻重义的气节,赢得了后人的敬重。毛主席曾说:“我们要学项羽的英雄气节,但不自杀,要干到底。”他肯定了项羽的英雄气节,同时也指出,在面对困境时,不应轻易放弃,而要坚持不懈,斗争到底。 在历史的长河中,项羽无疑是一颗耀眼却短暂的流星。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与悲剧意味。毛主席对项羽的点评,既有对其政治、军事失误的深刻剖析,也有对其英雄气节的肯定与赞赏。通过毛主席的视角,我们能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项羽这一历史人物,也能从他的成败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 参考:毛泽东读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的批语,《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
一位历史学家曾说:“我研究了一辈子历史,发现一个规律,凡是崇拜金钱的,往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