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风向忽然一松。8月18日,李在明把话挑明:韩方准备分阶段履行既有南北协议中“可做的部分”,并把“守护和平是真正有力的安全保障”挂在嘴边。三天前,他已先放出更直白的讯号——尊重朝鲜现行体制,不追求以任何形式“吸纳统一”,无意采取敌对行动。熟悉的腔调,熟悉的配方,像极了文在寅年代的续集:先止血,再铺路。 冷水来得也快。朝鲜劳动党中央副部长金与正四句定调:对韩的敌对立场不变,对亲善政策不感兴趣,两边关系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没有铺垫,没有客套。等同于告诉首尔:你的善意,我收到了;但不改变任何事实。 这一冷一热之间,真正的变数从不在首尔和平壤,而在华盛顿。条约在那儿,美韩同盟在那儿。文在寅靠板门店会晤和《9·19军事协议》把火压到最低,彼此拆除了几处最危险的引信;尹锡悦上台后,亲美加码、暂停履行部分条款、联演升级,关系瞬间回冰点。李在明今天要“复工”,先得把前任留下的“硬拐弯”掰直,这本身就不容易。 美国的逻辑太简单:紧张,就是部署的理由;紧张,也是影响东北亚秩序的杠杆。只要这个战略意图没换挡,任何来自首尔的缓和尝试,都难免卡在“过线之前”的红灯里。半岛想消停,最怕远端在加速。 李在明为什么此刻冒进?一半是路径延续,一半是现实压力。朝鲜的军技路线这几年走得扎实,在俄方协助下,导弹与核威慑的天花板被一寸寸抬高;与此同时,韩国的硬实力却在漏气:官方报告自己揭底——六年内兵力锐减20%,总员额从69万掉到45万,17个师级以上部队被撤并。此消彼长,正面对峙,首尔更像是被时间推着跑的人。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这句话在半岛从不是夸张。朝鲜承压能力强,赌的是意志与自给;韩国是外向型经济体,任何长期紧绷都会反馈到汇率、订单与就业。李在明抛出“分阶段恢复《9·19》”“南北不是仇敌,是尊重彼此体制的特殊关系”,既是对平壤的递话,也是给自己争取一段喘息的施工期。 平壤的冷淡,也不难理解。它不信“同盟框架内的善意”,更不信“换了口径就换了立场”。在朝鲜的叙事里,韩国能否自主决定对朝路线,比任何一句好听的话更重要。与其押宝对方的政治周期,不如押注自己的弹道与产线。金与正的声明,本质上是在问首尔:你能不能不被遥控? 把镜头拉远,半岛像一张越拉越紧的网:美国的霸权算计、朝韩各自的安全焦虑,交织成难解的力学。李在明要靠“破冰”找出一条缝,但只要美国的手还攥在阀门上,缝就随时会被拧紧;只要朝鲜的怀疑没有安全阀,善意就随时会被判定为战术。 未来的基调,多半仍是反复:紧张与短暂缓和互相替换,火线与热线交替上场。真正能改写轨迹的,只有两种东西:可被第三方验证的约束安排,和能穿越政治周期的经济互嵌。前者让军事实控有章可循,后者让破局的成本越来越高;两者都做到,“和平”才不是一阵风。 至于短期内的现实主义:首尔少一点“高分贝”,多一点“低姿态的落实”;平壤少一点“一口回绝”,多一点“可检验的回应”。华盛顿若真把地区稳定当价值,就收起“借紧张谋布局”的手。谁都知道这三件事很难,但除了这条路,没有别的路。 李在明的“破冰”暂时遇冷,不等于戏散场。半岛的棋,下在情绪上就会输在结构里;下在结构上,才有把情绪关进笼子的可能。对韩国而言,最难的不是说什么,而是能不能把“平衡术”从话术变成本事:不做夹在同盟阴影下的“被动变量”,也不做对冲一切的“豪赌玩家”。能做到这点,缓和才会从一时,变成一种能力。 参考资料:《 李在明主动示爱,却被泼一瓢冷水!平壤方面的回应,就四句话-凤凰网 》
彻底决裂了,“狐狸尾巴”终究藏不住!韩国新总统李在明最近终于开口,首次提出要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