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钱学森得知“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后,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杨利伟,而是问了句:“王永志还在吗?”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2003年10月15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轰鸣声震动戈壁,神舟五号载着杨利伟刺破苍穹。 当"飞船正常入轨"的捷报传来,举国欢腾中,北京阜成路一座小院里,92岁的钱学森却盯着电视屏幕沉默不语。 科技人员激动地向他报喜,这位中国航天奠基人突然开口:"王永志,还在吗?"得到"他一直在基地盯着"的回答后,钱老才缓缓点头,露出欣慰的笑容。 1964年酷夏,酒泉发射场气温飙至40℃。我国首枚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东风二号"遭遇致命难题:高温导致燃料膨胀,贮箱加不满,射程差之千里。 专家们彻夜争论,有人提议增加燃料,可火箭"肚量"已满;有人主张减重,却又无从下手。 混乱中,32岁的王永志举起笔记本:"卸掉600公斤酒精,就能命中目标!"满场哗然。燃料本就不够还要减?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顶着质疑声,他敲开钱学森的房门。钱老听完他"通过减轻死重恢复推进剂最佳配比"的逆向思维方案,眼睛倏然发亮:"有道理!"随即召来总设计师拍板:"按这年轻人的办!" 6月29日,减重后的导弹呼啸升空,精准命中靶区。戈壁滩沸腾了,钱学森望向王永志的目光满是赞许:"此人堪当大任。"这句断言,悄然改写了两代人的命运。 1992年秋,中央决策启动载人航天工程。谁来执掌这项关乎国运的工程?争议声中,钱学森一锤定音:"第二代战略导弹要让第二代人挂帅,王永志可担此重任。" 时年60岁的王永志接过首任总设计师重担,钱老亲笔写信叮嘱技术要点,更将毕生经验倾囊相授。 神舟五号发射前夜,71岁的王永志在发射场通宵核验数据。工作人员劝他休息,他扶着老花镜摇头:"钱老当年手把手教我算弹道,现在该交答卷了。" 当杨利伟在太空展示五星红旗,指挥中心的王永志紧攥扶手,直到21小时后返回舱平安着陆,他才拨通电话:"老师,咱们的飞船回来了!"电话那头传来钱学森爽朗的笑声。 这份信任源于共同奋斗的岁月,钱学森晚年书房里,最显眼处摆放着王永志送的神舟飞船模型。每当有客来访,他总指着模型说:"有王永志他们在,我放心。" 而王永志每次探望恩师,钱老必问三件事:新一代人才培养得如何?关键技术突破没有?下一步规划是否稳妥? 神舟五号成功那年,杨利伟专程拜访钱学森。看着英姿勃发的航天员,钱老幽默感慨:"你现在是真正的'航天人'了,比我这个搞理论的强!" 满堂欢笑中,中国航天的接力棒已完成传递—老一辈科学家见证梦想成真,新一代航天人扛起探索深空的使命。 从东风导弹到长征火箭,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这条飞天路上烙印着同样的精神基因。 钱学森要求每个数据验算三遍的严谨,王永志在"长二捆"火箭研制中18个月不眠不休的坚韧,神舟七号航天员面对舱内火灾警报时"举着国旗作永别"的决绝,共同熔铸成"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魂。 2011年钱学森诞辰百年纪念会上,白发苍苍的王永志动情道:"我们只是站在巨人肩上。钱老教会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如何做航天人。" 2024年6月,92岁的王永志逝世,而他参与设计的中国空间站已翱翔寰宇。当新一代航天员在"天宫"授课,戈壁滩的东风烈士陵园里,数千名航天人的名字静卧黄沙。 他们用生命托举的星火,正照亮中华民族迈向深空的征程。 信息来源: 师从钱学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政知新媒体
也很多人不理解仙逆,王林辛辛苦苦得来的尊魂帆,怎么说炸就炸了,拜托,那可是拓森,
【4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