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今日发文称:“客观而言,如果不是贸易战和美国经济制裁的倒逼,中国的产业水平也许不会进步得这么快,甚至还可能继续沉浸在当年那种‘全面超越’的自我陶醉之中。由此看来,外部制裁也可以成为敲响警钟、催人奋进的因素。”
【信源】新加坡《联合早报》
新加坡《联合早报》曾有过这样的观察:若没有当初那场贸易领域的交锋,中国产业在升级之路上或许难有这般迅猛的跨越。”这话听着像客套,又仿佛一语道破了天机。它戳中的是一个核心问题:在这场外部制裁掀起的科技风暴里,中国的高科技产业是被一双无形的手推着走,还是一次源于血脉深处的自主觉醒?
这背后,是一个关于压力、反击和重生的故事,远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
故事的开端确实寒意十足。制裁大棒挥下的那一刻,许多人还没反应过来。2019 年,一道禁令如利刃般斩断了华为的芯片供应链,曾经稳居市场前列的手机出货量骤然缩水九成。
这场突如其来的冲击,让这家科技领域的领军者暴露出意想不到的短板。时间来到2023年12月,制裁的矛头又精准地指向了被称为AI芯片“高速油箱”的HBM3芯片,摆明了要在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赛道上挖坑。
现实是冰冷的:当时全球能批量生产这种顶尖芯片的,只有韩国三星、海力士和美国镁光三家,中国市场百分之百依赖进口。而在另一条战线上,中芯国际的生产车间里,因为拿不到荷兰ASML最先进的EUV光刻机,产业升级的门仿佛被焊死了。
一时间,过去那种“造不如买、买来更香”的经济惯性,和自我感觉良好的产业幻梦,算是被一巴掌打醒了。停摆的风险,就在眼前。
然而,剧情的转折总是出人意料。那份曾让无数人焦虑的“卡脖子”清单,戏剧性地,竟成了中国工程师和决策者手里一份最清晰不过的技术攻关“路线图”。既然别人划定了战场,那就开打吧。
一场绝地反击就此展开。就在HBM3被禁运后不到一年,中国自主研发的同类芯片就成功下线。它不仅用了自主的16纳米工艺,还解决了多层堆叠散热这个世界级难题。虽说在性能表现上离最顶尖的水准尚有一段距离,但要支撑起大模型的训练工作已是绰绰有余。而更为核心的优势在于,其成本门槛被大幅压低了。
与此同时,拿不到EUV光刻机本该“等死”的中芯国际,硬是把手头的DUV设备潜力挖到了极致,通过多重曝光等技术,奇迹般地把14纳米工艺的良品率拉到了行业标准线以上,营收也一举冲进全球前三。
更绝的是,在零下三十度的哈尔滨,哈工大的科研团队捣鼓出了一种13.5纳米的DPP光源,技术原理和光刻机巨头ASML同源。连德国同行看到后都忍不住惊叹,这是“用土炮打出了狙击枪的精度”。
从华为海思顶着巨大压力拿出麒麟9000S芯片,到深度求索公司只用550万美元、两个月时间就做出性能不输美国同行的DeepSeek-R1大模型,再到鸿蒙操作系统在手机、汽车等终端上的装机量突破11.9亿,每一个案例都在说明:枷锁,正在被一个一个砸开。宏观数据是最好的注脚:2024年,中国芯片出口额飙升至1595亿美元,自给率也正从30%向70%的目标迈进。数字背后,是无数条生产线上三班倒的灯火。
那么,究竟是外部的鞭子抽出了如今的加速度,还是内在的引擎本就动力磅礴?
一种观点认为,就是制裁的“鞭策效应”。说白了,就是把后路堵死了。如果没有外部封锁,许多企业出于成本和风险的考虑,还是会优先选择“买”,那种投入巨大、风险极高的“硬核创新”,很难成为主流选择。毕竟,安逸日子谁不想过呢?
而另一种观点则强调,外部压力只是催化剂,绝非主因。推动这一切的根本,是中国人骨子里那股不信邪、不服输的劲儿,是无数科研人员不甘落后、埋头苦干的积累,更是依托国家完整工业体系寻求自我升级的内生动力。
其实,这两种力量根本就不对立,反而是一种奇妙的共生。外部制裁就像一根火柴,它把一个长期的、隐性的自主化需求,瞬间变成了一个迫在眉睫、事关生死的生存问题。
也正是这种极限压力,高效地激活并整合了中国早已积蓄的工程师红利、完整的工业体系和那股自强的精神。这些磅礴的“火药”,就这样被点燃了。
当然,这场突围代价不菲。美国挥舞的制裁大棒,也成了一套伤人伤己的“七伤拳”。当英特尔、高通眼睁睁看着庞大的中国市场份额不断缩水,当英伟达因为AI芯片限令而凭空蒸发了103亿美元的订单时,这场博弈的反噬效应再清晰不过。只不过,这套拳法打出去,自己也得跟着吐血。
而在中国内部,这场悲壮突围的背后,是无数工程师熬白的头发和产业初期的巨大损失。诚如《联合早报》曾敏锐指出的,温床里长不出扛住风雨的枝干,烈火中才能炼就坚不可摧的精钢。
历经阵痛与求索,中国产业挣脱了对 “体量扩张” 的执念,在被动承压与主动求变的双重驱动下,终于踏上了深耕 “核心实力” 的转型新途。
既然别人不给活路,那就只能自己劈出一条生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