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张树义接连杀了7个日军,此时他已经筋疲力竭,谁知就在这个时候,一名身材高大的日军盯上了他,挥舞着手中的刺刀就朝他杀了过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张树义原本是个地道的庄稼人,在河北的土地上,他每天和泥土打交道,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子虽然清苦,却也有个盼头。 直到1937年的秋天,村子被日军铁蹄踏碎,亲人被屠戮殆尽,他的人生从此走上了另一条路,那一刻,血仇像火种一样深埋在心底,他擦干泪水,带着愤怒加入了八路军,从此与刀枪为伴。 部队里的人很快就注意到这个高大的汉子,训练场上,别人练一百次突刺,他就练上三百次,木桩被他戳得满是窟窿,手掌磨破了也不肯停。 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要用刀刺穿敌人的胸膛,为死去的亲人讨回公道,渐渐地,他的拼刺技术在全队拔了头筹,战友们说他练出来的不是刺刀,而是一口能咬人的钢牙。 1939年的春天,敌人发动大规模扫荡,张树义所在部队被派往房子山阵地阻击,那场战斗打得极为惨烈,山谷间回荡着枪炮声,火光照亮了残破的土墙。 最初还能依靠枪支压制,可子弹很快就打光了,等到敌人逼近,战斗变成了冷兵器的肉搏。 张树义紧握刺刀,整个人扑进了敌群,他的身影在硝烟和尘土中来回闪动,每一次出手都带走一条生命。 第一个敌人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刺刀透喉倒下,第二个从侧面扑来,他猛地转身,刀尖直入心口,第三个敌人身形魁梧,他一脚踢开对方的枪,趁势刺入胸膛。 血雾在空气中弥漫,喊杀声震得耳膜发麻,他没有停下,第四个、第五个、直到第七个,全部倒在刀下,刀刃卷口,手臂像灌了铅一样沉重,呼吸急促得几乎要撕裂胸腔。 战场上只剩下急促的心跳声,他知道自己已经到了极限,就在这时,一个高大的身影挡在眼前,那是名日军军官,身材比常人高大,手里握着军刀,脸上挂着狰狞的笑。 张树义认得这个人,在战斗开始前,这个军官残忍地用刀刺杀了一名倒地的伤员,此刻,他直扑而来,刀锋直指心口。 张树义几乎没有力气与之硬拼,但求生的本能和心底的恨意让他紧盯着敌人的动作,军刀呼啸着劈下,他猛地侧身,钢刀深深扎进身后的土墙。 瞬间的空隙让他抓住机会,手中的刺刀猛然前送,直没入敌人喉咙,那一刻,他感觉整条手臂都在颤抖,鲜血喷涌而出,高大的身躯重重倒地。 等援军冲进阵地时,映入眼帘的是一幅令人震撼的画面,七个敌兵横尸在地,每个人胸口都有刺刀贯穿的伤口,而张树义满身血迹,手中握着那把早已卷刃的刀,独自站在尸堆中央。 他的眼神疲惫,却依旧锐利,仿佛要把敌人的影子都刺穿。 此役之后,他的名字在晋察冀军区传开,战士们口口相传,说有个汉子拼刺连挑八个鬼子,可命运并没有停止考验。 1940年在龙泉关的战斗中,敌人的炮弹落在阵地前,他被炸得血肉模糊,双腿彻底报废,野战医院里,医生叹着气动刀截肢,他咬着木棍硬是一声不吭。 回到家乡,他拒绝了政府的救济,自己削了木槌代步,带着乡亲们上山开荒。 荒山满是石头,他一点点凿开,硬是开出了二十多亩梯田,夏日里,他挥汗如雨,冬天里,拄着木槌也要下地干活,乡亲们都说,这是钢铁铸成的汉子。 后来中央知道了他的事迹,授予他劳模称号,他也多次出现在群众大会上,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 可他心里最深刻的,始终是那场白刃战,七个敌兵接连倒下,他已无力支撑,最后又迎来那高大的军官,那一瞬间,是他一生中最惊险的时刻,也是他用智慧与勇气赢得的胜利。 张树义的故事,被无数人传颂,人们记住的不是他杀敌的数字,而是他在生命悬于一线时的选择。 战场上,他不退半步,拼尽全力击倒第八个敌人,生活中,他不屈于残疾,依旧挺起脊梁,带动乡亲们开荒种田,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血与火中淬炼出来的英雄。 和平年代里,人们或许不会再经历那样刀光剑影的时刻,但每当提起张树义,总会想到他在房子山阵地上筋疲力尽仍然迎战的身影。 他留给后人的,不仅是杀敌的战绩,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永不低头、永不言弃的信念。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人民日报——“抗日战争中的基层英雄事迹” 河北日报——“燕赵抗战英雄谱”系列报道
1939年,张树义接连杀了7个日军,此时他已经筋疲力竭,谁知就在这个时候,一名身
如梦菲记
2025-08-21 16:19:21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