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自卫还击战中,时任昆明军区司令员的杨得志上将在西线指挥11军、13军、14军

思念如潮心难安 2025-08-21 18:18:57

对越自卫还击战中,时任昆明军区司令员的杨得志上将在西线指挥11军、13军、14军从云南方向强渡红河天险,攻入越南柑塘、老街等地,全歼越军345师,重创316A王牌师,取得了自卫还击的重大胜利,实现了惩戒越南小霸的目的。 说起1979年那场战争的西线战场,很多人印象里就是解放军势如破竹,强渡红河,端了越军在柑塘、老街的老窝。打得确实漂亮,但你可能不知道,这漂亮的战功背后,是一次惊心动魄的临阵决策。最初的作战方案,差点就让咱们的重拳打在了棉花上。 那时候,昆明军区最初的计划,是把主攻方向放在红河东岸,先打打外围,啃一些小据点。这方案不能说错,就是太稳了,有点“四平八稳”。打仗是什么?是集中优势兵力,找准敌人的要害,一击毙命。你分散兵力去打那些无关痛痒的地方,敌人主力没伤到,自己的时间、弹药、人员都消耗了,这仗还怎么打? 关键时刻,还是前线的指战员最有发言权。当时第13军的领导班子,特别是副军长兼参谋长刘桐树,那真是“眼毒”,他们通过反复勘察和情报分析,觉得这仗不对劲。他们发现,越军的王牌主力第345师和防御工事的核心,全都在红河西岸的老街、柑塘地区。这才是越南西北方向的“大门”,打蛇就要打七寸,擒贼就要先擒王。把主力放在东岸,等于你在这边敲锣打鼓,人家主力在对岸隔岸观火,等你累了再过来收拾你。 于是,13军党委形成统一意见,大胆地向上级提了个新方案:改变主攻方向,集中13军、14军两大主力,以红河为界,并肩突击,两个拳头一起上,直捣西岸的敌军心脏。 这个建议在当时可是个“大胆的想法”,那是要把整个战役部署推倒重来啊。1979年1月15日,总参和昆明军区的几位大佬,包括杨勇副总长、何正文副总长,还有咱们今天的主角杨得志司令员,都到了一线视察。 地点就在云南河口县的南溪农场,13军的前线指挥部。刘桐树把新方案一汇报,在场的大佬们都听得很认真。杨勇副总长听完,直接问:“这是你个人意见,还是你们军党委的意见?” 刘桐树斩钉截铁地回答:“是军党委的意见,我们10号已经用电报上报军区了!” 听了这话,几位总部首长都觉得这个方案靠谱。杨勇副总长当即表态:“这个意见很好,这个方案很好,请杨司令员下决心。”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杨得志身上。这位从井冈山一路打出来的老将军,此刻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抉择。是按原计划稳扎稳打,还是相信一线指挥员的判断,来一次“乾坤一掷”? 为了看得更清楚,杨得志带着大家登上了离前沿仅一河之隔的“四连山”。拿着40倍的望远镜,对岸敌人的阵地,甚至20公里外的柑塘市北山都看得清清楚楚。结合着眼前的实地地形,再回味13军的方案,杨得志心里有底了。他声音洪亮地一锤定音:“这个决心我现在定了!” 就这么着,在战役发起前的一个月,西线战场的总部署来了个180度大转弯。现在回看这段历史,真是让人捏把汗。这不仅仅是一次作战方案的调整,它体现了我军“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最高指挥官的魄力,和一线指战员的智慧,在那一刻完美结合,才有了后来西线战场的摧枯拉朽。如今咱们军队搞改革,天天强调“从实战出发”,其实早在46年前,杨得志将军就在前线给咱们上了一堂最生动的课。 1979年2月17日凌晨,随着杨得志一声令下,西线大军万炮齐发,强渡红河天险的战斗打响了。越军以为固若金汤的红河防线,在我军强大的炮火和舟桥部队面前,一夜之间就被撕开了无数个口子。 13军和14军的将士们,就像下山的猛虎,按照新的作战部署,直扑老街、柑塘。战斗打得异常惨烈,但也异常坚决。尤其是负责穿插断敌后路的部队,那真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冒着炮火,用最快的速度楔入敌人纵深,关上了越军第345师逃跑的大门。 最终的结果,我军全歼越军345师,重创了号称“王牌”的316A师,打出了国威军威。杨得志上将坐镇指挥,运筹帷幄,将这一场硬仗、险仗,打成了一场彪炳史册的歼灭战。这场胜利,不仅狠狠惩戒了越南的嚣张气焰,更重要的是,它打乱了当时苏联的全球战略部署,为我国后来的改革开放争取了宝贵的和平环境。

0 阅读:57

猜你喜欢

思念如潮心难安

思念如潮心难安

思念如潮心难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