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出川时从来没缺过粮,为何诸葛亮打仗时却总是缺粮? 楚汉争霸期间,刘邦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军队常利用地形优势,迅速攻击和撤退,减少了粮草的过度消耗。而且,刘邦得到众多地方势力支持,这些势力为其提供大量物资,其中就包括粮草。 此外,当时汉朝经济相对繁荣,有能力支持大规模军事行动。谋士萧何深知巴蜀的重要性,他坐镇巴蜀,筹备兵源、武器和粮草,以资军用。刘邦的军队前方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萧何在后方源源不断把蜀地粮食运往前线。 《华阳国志》载:“汉祖自汉中出三秦伐楚,萧何发蜀汉米万船,南给助军粮,收其精锐,以补伤疾。高帝东伐,何常居守汉中,足食足兵。” 再者,刘邦出川时,从巴蜀到关中存在水路,后方能通过水路直接将粮草运到前线,大大提高运输效率,减少运输损耗。 反观诸葛亮面临的情况则复杂得多。蜀汉国力相对较弱,难以提供充足物资支持。诸葛亮的军队需长途跋涉到达前线,补给线漫长,粮草运输成为巨大挑战。从地形上看,三国时蜀汉运送粮草,必须翻山越岭,道路崎岖,在运送之时,就会消耗大量粮草,诸葛亮在作战之时,粮草供应完全无法准时。 蜀汉虽然土地肥沃,但实际可耕作土地不多。蜀国人口近 90 万,生产的粮食仅够 70 万人温饱。且诸葛亮与东吴结盟后,因 “刘备借荆州” 先例,吴国不会借土地给蜀汉,诸葛亮只能通过北伐夺曹魏土地种粮。 同时,蜀国战事频繁,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掌握军政大权,七擒孟获用三年,六出祁山用六年,国内无暇休养生息,储备粮食禁不住多次北伐消耗,原本的天府之国逐渐荒芜,百姓甚至纷纷逃亡吴国,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表达对 “穷兵黩武” 的自责。 而且,蜀军实行养兵制,三人耕作养一人打仗,土地资源有限,负担沉重。曹魏实行屯田制,士兵无战事时为农民,战争来临才作战,很大程度解决粮食问题,而蜀汉很长时间未实行屯田,直到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才尝试,却因他病逝五丈原而效果未显。 在军事战略上,刘邦暗度陈仓快速奇袭关中,一举拿下三方势力。而诸葛亮北伐多采用稳扎稳打的战术,缺少奇兵突袭,进军缓慢,长时间作战对粮草持续供应要求极高,一旦供应不上就只能退兵。像建兴六年(228 年)冬第二次北伐,诸葛亮出三关包围陈仓,攻打二十多天未破,因粮草耗尽退军;建兴九年(231 年)第四次北伐,李严运粮不继,大军又一次粮尽退军。 总之,刘邦出川不缺粮和诸葛亮北伐常缺粮,是战争方式、政治环境、国力强弱、地形条件、兵制以及军事战略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也深刻影响了他们各自的军事行动和历史走向。
刘邦出川时从来没缺过粮,为何诸葛亮打仗时却总是缺粮? 楚汉争霸期间,刘邦采取
张家古楼
2025-08-21 21:25:09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