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在稀土这件事上兜了一圈,最终还是回到了中国。马来西亚还是低估了美国,因为美国需要稀土,关注了乌克兰和格陵兰岛的资源,甚至还想跟俄罗斯合作。这让全球有稀土的国家都有些兴奋,以为能借美国的机会把自家资源卖个好价钱。然而,美国似乎没打算分享技术,只是把稀土当作筹码,马来西亚也因此看清了现实。
最早的时候,马来西亚跟中国合作,由中国企业帮忙建设加工厂,原以为能学到点先进招数,结果中国始终没有让利技术,只是进口原料。
于是马来西亚转向了澳大利亚,想着借着莱纳斯在本地的厂子和“第三代”设备,争点技术话语权。可是没想到生产出来的矿杂质高得吓人,检测标准还是中国定的,结果谁都不敢收货,几十万吨矿石越堆越高。
马来西亚坐在资源堆上,心里却没底,港口工人无事可做,厂子的设备也摆着不动。莱纳斯用的是中国买来的磁选机,可效率还不到中国本地水平的五分之一。原本寄予厚望的产业变成了烫手山芋,而这最关键的问题其实不是资源,而是技术。
整个世界在抢稀土,尤其美国为了军工和高新技术,可人家没打算和别人同享这套技术。美国更喜欢拿稀土做谈判用的筹码,这一点马来西亚也是吃了苦头。
格陵兰岛、乌克兰甚至俄罗斯都有被盯上,但到头来谁也没有中国在技术上的优势。有人也想和俄罗斯搭线,可全球局势这么复杂,这“合作”基本只是说说而已。
而日本的技术还停在第17代,中国已经做到第52代的水平,美国和欧洲设备一坏就得找中国修理,连欧盟的新设备都三小时内罢工,说明不是有钱就能玩转这套系统。
马来西亚到现在算是明白了,稀土的话语权根本不全在资源上,更在于加工能力和技术储备。
转向澳大利亚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反而因为卖不出矿,出现了环保问题和经济压力。最后,马来西亚只能重新找回中国,希望用原料换技术。
可谈判桌上,矿资源虽然还在,却再没有当初的主动权,面对中国这样经验丰富、拥有成熟技术的合作对象,马来西亚很难争取到真正的技术支持。
其实不止马来西亚有这样的困境,欧洲也在资源和加工之间打转,没有高水平加工,资源再多也只是放着看。全球稀土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但关键技术却始终被少数国家掌握。
马来西亚这一路走来,本想着用资源敲开世界大门,结果发现门里才是真正的考验。他们面临一个不得不承认的现实,如果不补齐技术短板,连自己的家底都守不住。
封掉的矿山,沉默的港口,给所有盯着资源的国家提了个醒,没有技术加持,拼不赢真正的大玩家。如果只盯着眼前利益,忽略了技术升级,等来的只会是一次又一次的回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