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年蒙哥马利访华,多次问群众同一问题,毛主席:让他去捅窗户纸 “他到底想掀开哪块布?”1961年9月11日夜里十一点,熊向晖在北京外交公寓里放下电话,小声问自己。电话那头的伦敦来报说,英国元帅蒙哥马利已飞抵莫斯科,下一站就是北京。总理办公室要他立即进京待命。 这位老将军前一年刚来过中国,时间短得像是在机场匆匆转机,却留下了深刻印象。回国后,他频繁撰稿演讲,直言“21世纪的和平钥匙极可能握在中国人手里”。话音未落,他给周总理写信:再给我一次深呼吸中国空气的机会。外交部很快回电,按惯例礼貌,却没出确切日程,吊足了英国人的胃口。 9月5日凌晨,专机滑进北京南苑机场。迎接队伍中,熊向晖注意到,蒙哥马利下舷梯后第一句话是:“我这回要多看几眼长城背后的老百姓。”不等翻译,他用略显生硬的中文补了一句:“真想听他们自己说。”显然,这趟行程他自己带了准备题。 第一站包头。中午吃完手抓羊肉,蒙哥马利趁随员不备,拉住一位运煤工,直截了当询问:“谁最有号召力?”对方擦擦汗:“当然毛主席。”太原、洛阳、西安,他像执拗的统计员,六次把问题抛给陌生人,答案几乎雷同。只有个别犹豫者提到周总理、彭总,却立即补上一句“还是听毛主席的”。这种“抽样调查”让陪同人员哭笑不得。 北京方面迅速把情况汇总。21日凌晨一点半,总理把熊向晖叫进办公室,灯光映在香烟烟雾里显得有些刺眼。“他不单纯是好奇。”总理语速很慢,“恐怕要探‘接班人’。”熊向晖点头,把沿途对话详细复述。 同一时间,武汉东湖。毛主席正在处理华中抗旱调度,接到电报后沉吟几秒,挥笔批示:“让他来,窗户纸他来捅。”随后问随行秘书:“英文‘接班人’怎么讲?”秘书答“successor”。主席摇头:“我没有财产,他要问继承什么?可无产阶级话语,翻成外文麻烦,就用他那套吧。” 23日傍晚,蒙哥马利抵达武汉。寒暄过后,主席夸他“三原则讲得直白,敢挨骂”。老元帅笑着回答:“我们军人习惯战场上说话,不兜圈子。”席间谈到世界局势,谈到非殖民化,也谈到英国经济的“老树新芽”。时间推到夜里九点半,蒙哥马利欲言又止,最终没触碰“successor”话题。 次日清晨五点半,东湖湿气未散,主席忽改日程,再邀蒙哥马利午餐。熊向晖来不及换一双干鞋,被急促电话赶往会场。午餐后,两人坐在藤椅上,长江浪拍岸声伴着茶香。蒙哥马利终于问出:“倘若您七十岁后隐退,中国会怎样?”主席没有绕弯:“现阶段由刘少奇同志主持日常,我在,当然还是我拍板;我不在,党有制度。我们不学有人死了才分家。”说完,他笑指江面,“想不想游一程?水温合适。” 老人家脱下长袍,扑通入江。蒙哥马利站在甲板上,竖起大拇指:“我七十四,也想下去,但恐怕游不过您!”主席回到船舷,把水拨向甲板,大声回答:“下次试试。”这场别开生面的“水上会谈”持续了近一小时。 当晚,主席亲笔抄录《水调歌头·游泳》相赠。蒙哥马利反复摩挲几遍,小心收入皮包。离别时他说:“我见过许多政治家,少有人这般坦荡。”主席拍拍他肩膀:“你回去可以写文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蒙哥马利回国后果然发表长篇演说,称“中国领导层的权力移交有预案,外界不必担忧”。英国舆论微微一震:这位硬汉的言论,悄悄撕开了冷战迷雾中的一角窗户纸。几年后,伦敦开始认真评估与北京建立大使级关系的可能,文件档案里夹着的,就是这次访华的谈话记录复印件。 放在今日重读,不难发现蒙哥马利掏出的六个“小问题”,实质是一道大考题——中国在领袖个人魅力之外能否维持政治连续性。毛主席的“让他去捅”四个字,将审视目光化作公开对话,既展示自信,也巧妙借外部之手向世界释疑。在那场因干旱而显得焦灼的秋日里,长江水面翻起的浪花,比任何外交公报都鲜活。
万万没想到!前美国总统之子亲证:对华敌意是弥天大谎,美国在欺骗世界! 尼尔・
【41评论】【5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