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一大爷家里120000元的存款到期,于是来到银行重新存定期,可没想到,

文史小将 2025-08-22 16:29:26

陕西西安,一大爷家里120000元的存款到期,于是来到银行重新存定期,可没想到,两个月后,大爷竟发现所谓的“存款”竟全部成了理财产品,后面还要继续缴纳24万元,如何评价此案? 徐大爷和张老太(化名)两位老人,本想着把到期的12万元存款踏踏实实续存,结果却掉进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大坑。 他们本以为是普通的定期存款,兜兜转转,这笔钱竟变成了一份让他们夜不能寐的保险。 事情要从徐大爷那笔到期存款说起,老两口一辈子过日子都讲究“省着花”,买菜从不多买一分,电灯能不开就不开。 张老太更是个谨慎的人,出门前叮嘱老伴好几次:“记住啊,就办定期存款,利息差不多也够用,千万别听人忽悠,什么理财、基金、保险的,我们不懂那些。” 可巧不巧,银行的客户经理贾某却偏偏主动联系了徐大爷。 说话客客气气,先是关心健康,顺带提起“最近银行有个收益高一点的新产品”。 徐大爷本就老实,觉得银行的人总归不会骗自己,再加上对方话说得圆滑,大爷心里也就动了念头。 到了6月11日那天,徐大爷特意换了件干净衬衣,揣着存折和身份证来到了银行。 他不太会用手机银行,平时家里账务也都是张老太管得多,心里多少有些忐忑。 进了营业厅,他一眼就看见了贾某,满脸笑容迎上来:“徐大爷,您来了啊!放心,我帮您办好。”一旁还叫来个年轻小伙子,说是协助操作。 徐大爷坐在业务台前,眼看着电脑屏幕一行行弹出,但内容他看不太懂,心里默念着“反正是银行的,应该没问题”。 操作差不多持续了一个小时,期间徐大爷只被让在几份文件上签字、按手印。 字太小,他眯着眼,问了几句“是不是存款”,对方都笑着点头,说:“差不多的,您放心。” 一切办妥后,徐大爷揣着一张“保单”模样的纸离开,可他根本没弄明白那是什么。 徐大爷办完业务,高高兴兴地回到家,告诉老伴钱存好了,三年期,利率超过2.5%。 张老太问他怎么没个纸质存单,徐大爷也解释说,现在银行都“电子化”了,不用纸质的。 刚开始的时候,张老太也没多想,觉得这养老钱算是安安稳稳地放进了银行。 谁知道,这份安心只持续了大约两个月。 到了7月末,家里一位年轻亲戚偶然查看手机银行,才赫然发现那12万元压根不是存款,而是买了一份保险产品! 当得知这个真相,徐大爷当场就快要晕过去了,张老太更是从那以后茶饭不思,整个人都陷入了持续的焦虑。 更要命的是,这份保险产品还有个大“陷阱”。 接下来的两年,每年还得再交12万元保费,加起来一共24万元! 要是不能按时续交,这份保单可能就作废了。 这对退休金不高的老两口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他们哪有能力承担这么一大笔钱? 老两口去找银行理论,银行方面给出的解释是,办理全程都有“双录”,也就是录音录像,电子合同上也有徐大爷本人的签字。 银行还说,产品有20天的“犹豫期”,期间手机应该有提示,系统也弹窗告知过,是徐大爷自己没有提出异议。 至于没给纸质合同,银行推说是徐大爷没主动要。 徐大爷听了气不打一处来,他反驳说,双录的时候他以为就是在办存款手续,工作人员让说什么他就跟着说“是”或“同意”,根本没明白买的是保险。 他非常肯定,犹豫期内压根没收到任何提示。 等他们想找贾某帮忙的时候,却被告知贾某正好休假,不在岗。 从8月初开始,徐大爷夫妇和家人就没停过,先是联系保险公司要求退保。 保险公司那边一开始说会处理,可后来每次问,都是那句“正在流程中”,一直没有实际进展。 足足等了十几天,眼看没有指望,他们只好去银保监会投诉。 现在,徐大爷夫妇手里没有一份纸质合同,手机里就只有那笔钱转到保险公司的交易记录。 他们正拼尽全力收集所有可能的证据,微信聊天记录、柜台录音、银行短信,一样都不放过。 老两口把所有能回忆起来的细节都写得清清楚楚,准备继续跟银行和保险公司周旋。 这事儿一出来,网上议论纷纷,不少网友都说自己也经历过类似的“存款变保险”,抱怨银行态度强硬。 “银行一个套路,我也被坑过,好在当天发现,即赴银行教育了柜员一顿,陪偿往返车费,改成存款完事,隔几天全额取出,放家里天天数钱,防老年痴呆,节约了医药费,比利息收入更高。” 也有评论指出,银行柜台现在都认电子流程,就算客户当时没完全明白,只要系统有记录、有签名,银行就当是你自愿。

0 阅读:57

猜你喜欢

文史小将

文史小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