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周福明给毛主席理发时,扯疼了主席。毛主席扭头道:“你今天怎么回事?一副魂不守舍的样子?” 周福明,这位从1959年就开始陪伴主席的理发员、卫士,他的手有多稳,主席心里最清楚。今天这一下“失手”,主席立刻就感觉到了:这背后肯定有事儿。 一个人得把多大的精力,放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上,才能在理发这种小事上都保持着“在线”状态?换句话说,主席的脑子里,几乎没有“待机”这个概念。 咱们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到让人焦虑的时代,每天睁开眼,手机里涌进来的新闻、短视频、各种“热搜”,能瞬间把你的注意力撕成碎片。很多人调侃自己是“赛博失忆”,上一秒刚看完的东西,下一秒就忘了。我们不缺信息,缺的是专注。我们很容易“魂不守舍”,因为吸引我们注意力的东西太多了。 可主席那个年代,信息渠道远不如现在发达,但他对世界动态的渴求和专注,却到了一个惊人的地步。徐中远,主席晚年的图书管理员,在他那本《毛泽东晚年读书纪实》里回忆,主席每天必读的,是新华社的《参考消息》和《参考资料》。这习惯,雷打不动,延续到生命最后一刻。 到了1974年、1975年,主席的眼睛看不清小字了,怎么办?身边的工作人员就用碳素笔,把报纸上的文章一笔一划地抄成大字本。那个画面,夜深人静,中南海的灯光下,一群人为了让老人家能跟上世界的节奏,通宵达旦地抄写。这份专注,是双向的。 最震撼的,还是周福明回忆的最后一幕。1976年9月8日,主席生命进入倒计时。他已经说不出话了,从喉咙里发出微弱的声音。他用尽最后的力气,在周福明递过来的纸上划了三道,又在床头点了三下。 这是什么意思?在场的人都懵了。 只有周福明,这个“失手”扯疼过主席头发、也被主席关心过“魂不守舍”的人,凭着17年的默契,猜了出来。他轻声问:“主席,您是不是要看有关三木的消息?” 主席默默地点了点头。 “三木”是谁?是当时日本的首相三木武夫。那时候,日本自民党总裁选举在即,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一个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老人,心里惦记的,不是家事,不是自己,而是万里之外的国际政治。工作人员赶紧找来相关报道读给他听,读完日本,又读美国总统大选。听着这些来自世界的风云变幻,他才安详地睡去。 这种贯穿一生的专注,和他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你可能很难想象,这样一位时刻关注全球动态的领袖,生活上是多么“不讲究”。他那件打了73个补丁的睡衣,早就不是什么新闻了。从50年代穿到1971年,洗衣房的同志都说,洗的时候都不敢用力搓,生怕一使劲就碎了。周福明劝他换件新的,他说:“现在国家不是还很困难吗?我看再补一补就行了嘛!” 周福明小声嘀咕:“您是主席。” 主席马上就回他:“噢,我是主席,主席的睡衣就不能补一补了?我不也是人民中的一员吗?” 这话,朴实,但掷地有声。 咱们再把视线拉回到今天,物质生活不知道比那时候丰富了多少倍,一件衣服穿到破洞,对很多人来说是“时尚”,而不是“节俭”。我们讨论着最新的消费趋势,追逐着最快的科技潮流,生活被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富足包围。这当然是巨大的进步。 但有时候,我们是不是也该停下来想一想,在物质的洪流里,那些更宝贵的东西,比如专注、朴素、为理想献身的精神,还剩下多少?主席那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那种“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在今天这个“躺平”和“内卷”反复拉扯的时代,显得尤其珍贵。 他心里装着整个国家和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从大革命失败后喊出“枪杆子里出政权”,到长征路上写下“万水千山只等闲”,再到天安门城楼上那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他的一生,就是一部为了“人民”二字奋斗的史诗。他牺牲了六位亲人,包括自己的儿子毛岸英,却没有给后代留下一分钱遗产。 周福明,这位陪伴他走过最后17年岁月的老人,也于2022年去世了。他们那一代人的故事,正在慢慢变成泛黄的历史。但故事背后的精神,不应该被忘记。 从那次“魂不守舍”的理发,到生命尽头对“三木”的关注,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人。他有普通人的敏锐和情感,更有超乎常人的意志和专注。 在今天,当我们享受着前辈们奋斗来的和平与繁荣时,或许可以从这些尘封的往事中,找回一点力量。在这个信息纷繁、人心浮躁的时代,学着去专注做一件事,学着去关心身边的人,学着去思考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毕竟,吃水不忘挖井人。那些看似遥远的故事,其实和我们每个人的当下,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有一次,周福明给毛主席理发时,扯疼了主席。毛主席扭头道:“你今天怎么回事?一副魂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8-22 16:29:51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