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二十年(1840年),苏州人冯桂芬,进士及第,冯桂芬累世名门望族,到了他父亲

醉卧桃花溪 2025-08-22 21:58:46

道光二十年(1840年),苏州人冯桂芬,进士及第,冯桂芬累世名门望族,到了他父亲这一代,因为一场大火,家道中落。冯桂芬出生的时候,桂花盛开,取名桂芬。 也就是这一年,道光二十年,第一次某某战争,大清从此风雨飘摇,再无安宁。 乱世皇帝也不好当,道光折腾一生,咸丰帝的生活也好不到哪里去。太平军,捻军,第二次某某战争。直到他去世,也没安宁。 同治没有话语权的,背后是皇太后在操纵。进入1860年代,一边是洋务运动,中体西用。一边是左宗棠平定陕甘回变。 洋务运动的思想,第一次提出来的人是冯桂芬,他认为时代变了,这是一个新世界,教育上应该采用西方优秀的数学,物理学,化学,几何学等等,并且应该废除八股文,鼓励工业制造(就是现在说的实业),开发荒地,改进农具,提高生产力。 当时提出这样的思想,曾国藩认为不切实际,李鸿章倒是采取了一部分。 后来洋务运动开始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张謇,文祥,桂良等等。 直到甲午之战结束,签订了马关之约,洋务运动宣告失败,也不是完全失败,文化思想还是展开了。 既然洋务运动也不行,那说明需要彻底改变现有的模式,于是就有了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过程昙花一现,其实前奏很长, 这事儿要从康有为说起。 康有为这个人争议很大,褒贬不一,历史上很多人物都很难用好人和坏人来定义。 康有为出生在一个广东的富裕家庭,据说七岁能文,被称为神童,读书肯定是可以的,也确实能写文章,后来也中了进士。 他18岁的时候,成了广东理学大师朱次琦的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书本知识是相当牢固的。但是一个人只读书是不行的,历史上出名的人物有个特点,未必都读万卷书,但是无一例外都行万里路。 康有为离开广东,到了上海,北京等地,算是开眼界了,他发现英管理的地方,效率挺高,井井有条,他放弃了科举的念头,转向西学。 学了一大堆理论,回到广东讲学,这个时候有个神童被吸引,他就是梁启超,梁启超成了康有为的学生,并在广东开办了万木草堂。 后来俩人意见不一,闹矛盾的事儿,暂且不谈。 后来康有为尝试了很多方法,想把自己的思想讲给光绪帝听一听。 光绪帝为什么要支持维新,应该是两个方面,要说光绪全心全意为了老百姓,我觉得不真实。 光绪帝载湉其实并没有掌控宫廷,小事儿他可以做主。大事儿还是皇太后说了算。 光绪被皇太后压制太久了,他当然想改变,这是第一个想法。 光绪还有一个想法,如果大清真的完了,他的结果会更惨。 所以,光绪不能等,他也等不及了。 这才有了百日维新,是不是可以这么认为,光绪其实也是为自己的前途着想呢。 那么百日维新讲的是什么,为了昙花一现,后面的故事又说明了什么,下一篇再细说。 #冯桂芬祠#

0 阅读:31
醉卧桃花溪

醉卧桃花溪

感谢各位的关注与支持,期待与您共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