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14岁时,就以神童出名,江南安抚张知白将他举荐给宋真宗,宋真宗让他先参加进士考试再说,结果考试时,晏殊要求换题,宋真宗大惊。 皇帝安排晏殊和当年的一千多名新科进士同台考试,题目是写一篇赋,这对其他考生来说是展示才华的好机会,但晏殊看到题目后却皱起了眉头,他发现这道题十天前自己刚练习过,手稿还保存着。 如果是普通考生遇到这种情况,估计会暗自窃喜,毕竟有现成的答案可以参考,但晏殊做了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他举手向宋真宗要求换题。 晏殊的理由很直接:“臣十天前已经写过这篇赋了,草稿还在家里,请陛下另出题目。”这话一出整个考场都安静了,宋真宗也愣住了,他没想到会有考生主动放弃这种“天降横财”般的机会。 皇帝仔细打量着这个少年,发现他神色坦然,没有丝毫作假的迹象,宋真宗当场拍板:“不用换题了,直接赐你同进士出身!”这个决定让在场的大臣们都很惊讶,因为晏殊连考试都没完成,就获得了相当于现在大学毕业证书的功名。 “同进士出身”在宋代科举制度中属于第五等,虽然不是最高等级,但对一个未满十五岁的少年来说已经是破格提拔了,更重要的是这个称号意味着晏殊正式进入了朝廷的人才储备库。 几年后,宋真宗要为太子选择老师,当时朝中年轻官员不少,但皇帝最终选择了晏殊,大臣们有些不解,毕竟晏殊年纪轻资历浅,凭什么能胜任太子师傅这个重要职务? 宋真宗给出的理由很实际:“其他年轻官员都喜欢呼朋唤友,到处吃喝玩乐,只有晏殊每天在家读书,太子需要的就是这样自律的老师。”这话传到晏殊耳里,他的反应却出人意料。 晏殊主动找到皇帝澄清:“陛下,我不是不想出去玩,实在是家里穷,没钱参加那些聚会,如果我有钱,恐怕也会和他们一样到处吃喝的。”这种坦率的回应让宋真宗更加欣赏他的品格。 在担任太子师傅期间,晏殊表现得相当出色,他不仅教授太子文学知识,还会结合实际政务进行讲解。太子对这位年轻老师非常敬重,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宋真宗去世后,太子继位成为宋仁宗,此时朝中出现了权力争夺,大臣丁谓企图架空新皇帝,独揽朝政,关键时刻晏殊提出了“垂帘听政”的建议,让皇太后临朝处理政务,有效阻止了丁谓的野心。 晏殊深知新皇帝年轻,需要时间适应,而皇太后垂帘听政既能维持朝政稳定,又避免了外臣专权的危险,这一决策为北宋政局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宋仁宗亲政后,对这位曾经的老师更加器重,晏殊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多个重要职务,他在任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特别是在教育领域,大力发展官学,培养了大批人才。 晏殊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善于识人用人,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等北宋名臣都曾得到过他的举荐和提携,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朝廷的栋梁之才,为北宋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晏殊的成功并非偶然,他从小就表现出超越同龄人的诚实品质,不贪图眼前小利,不弄虚作假,这种品格在他的整个仕途中都得到了体现,赢得了同僚和上级的信任。 更难得的是晏殊在获得权力后并没有改变初心,他依然保持着年少时的那份坦诚,对待下属宽厚,对待工作认真,这种一致性让他在复杂的官场中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声誉。 从晏殊十四岁主动要求换考题这件事可以看出,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抓住每一个投机的机会,而在于坚持做正确的事,短期来看他可能失去了一次轻松过关的机会,但长期来看,这次诚实为他赢得了更大的信任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宋真宗对晏殊的器重,宋仁宗对他的信任,同僚对他的敬佩,都源于那次看似“愚蠢”的诚实选择,在一个讲究关系和投机的环境中,诚实反而成了最稀缺的品质。 信源:抚州名人雕塑园:与历史名人来一场跨越古今的邂逅. 抚州新闻网
晏殊14岁时,就以神童出名,江南安抚张知白将他举荐给宋真宗,宋真宗让他先参加进士
文史充点站
2025-08-24 15:24:15
0
阅读: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