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美国顶级狙击手艾克上校在一次射击中打中了一名志愿军战士,让其掉进了壕沟中,大约20分钟左右,尸体竟然动了起来,吓得美国人又赶快补了两枪,紧接着美国人突然就像失去了生命般,倒在了地上。 1953年冬春之交的上甘岭战场,寒风裹着硝烟味在阵地上空盘旋。 美军阵地上接连发生的离奇狙杀事件让士兵们缩在工事里不敢露头,连大小便都只能用罐头盒解决后再抛出去。 这种压抑的寂静背后,是志愿军狙击手张桃芳用一支不带瞄准镜的莫辛纳甘步枪创造的战场神话——短短三十二天里,他用四百四十二发子弹撂倒了二百一十四个敌人,打得对手把这片山头称作“狙击兵岭”和“伤心岭”。 美军指挥部被逼急了,专门从后方调来号称“幽灵”的王牌狙击手艾克上校。 这人扛着一挺带瞄准镜的M2重机枪,平时训练打的子弹抵得上志愿军半个连的弹药量。 艾克趴在山石缝里,像块石头似的冻了大半天,瞄准镜扫过结霜的枯草和炸塌的工事,愣是找不着张桃芳的影子。 其实张桃芳就在对面战壕里活动。这个江苏兴化农村出身的青年当过民兵排长,刚参军时连枪都使不利索。 新兵射击考核,他三发子弹全打飞,被战友笑称“吃了三个大烧饼”,一度被派去炊事班削土豆。 可骨子里不服输的劲头上来了,他白天枪管上挂沙袋练臂力,晚上瞄着油灯火苗练眼力,硬是把那支枪管短、后坐力大的“水连珠”莫辛纳甘驯得服服帖帖。 上甘岭的仗打得刁钻。 张桃芳在阵地上挖了五个狙击点,用交通壕连成网,还琢磨出“三点交兵”的游击战术。哪儿是敌人常走的陡坡,哪儿是避风的石窝子,他都拿步子量好距离编上号。 美军炮兵观察员举着望远镜刚冒头,转眼就被他一枪放倒,连带着整片炮阵地都成了睁眼瞎。 艾克上校蹲守的第三天,机会来了。张桃芳刚在七号阵地露头,一串子弹擦着他头皮飞过,打得战壕边沿噗噗冒土。 他顺手抄起破钢盔用枪顶着晃了晃,对面压根不上当。 张桃芳心里咯噔一下:碰上硬茬子了!佯装中弹滚进掩体后,他从石缝里瞅见远处岩石后头闪过一点金属冷光——正是艾克那挺重机枪的瞄准镜。 狭路相逢的较量就在呼吸之间。张桃芳猫腰窜向三号狙击台,子弹追着他脚后跟炸起一溜烟尘。 刚扑进掩体,艾克的点射又压得他抬不起头。僵持中,张桃芳突然从掩体右侧跃起,莫辛纳甘的准星闪电般套住目标。几乎同时,艾克的机枪也喷出火舌。 两声枪响撕破寂静,艾克的钢盔被子弹掀飞,张桃芳的棉帽也被气流卷走——生死就差半秒。 这场对决后,张桃芳的狙击记录停在二百一十四人,恰好是他所在部队的番号“214团”。 军长皮定均特意送来一双皮靴当奖励,张桃芳拿来装弹壳,每消灭一个敌人就往里扔一颗。 停战前三天,军长打趣说:“你这战绩凑个214多吉利!”他二话不说拎枪上阵地,两小时后靴子里又多了三颗滚烫的弹壳。 朝鲜停战后,这位让美军闻风丧胆的神枪手换了战场。 1954年全军选拔飞行员,24军一百九十八个候选兵里就他一个通过严苛体检,从打地靶变成打空靶。 后来他驾驶过米格-15战斗机,又转岗到地空导弹部队,最终在潍坊军休所安度晚年。 学生们最爱听他讲上甘岭的故事,老人总摆摆手:“啥神枪手啊,全凭死练!” 2007年10月,七十七岁的张桃芳在潍坊病逝。军博展厅里静静躺着他的莫辛纳甘步枪,标签上“毙敌214名”的字样依旧铮亮。 十七年后的春节,电影《狙击手》热映,年轻观众看着银幕上冰天雪地里的狙击对决,突然懂了什么叫“百炼成钢”——当年那杆没有瞄准镜的老枪,早把中国军人的韧劲刻进了历史。 信息来源: 1. 《冷枪铸就的狙击传奇——张桃芳》(江苏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办公室) 2. 《文物中的抗美援朝丨狙击手张桃芳打死、打伤214个敌人的步枪》(央广网) 3. 《上甘岭,令敌军头痛的“狙击兵岭”和“伤心岭”》(中国军网)
1953年,美国顶级狙击手艾克上校在一次射击中打中了一名志愿军战士,让其掉进了壕
海诚看趣事
2025-08-25 14:21:2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