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时期,其实清朝已经走到了覆灭的边缘,内外交困,全国范围内都出现了风起云涌

古往奇趣角 2025-08-27 00:22:12

太平天国时期,其实清朝已经走到了覆灭的边缘,内外交困,全国范围内都出现了风起云涌的反清浪潮,除太平天国外,那就属捻军的影响最为巨大。 说起捻军的头头张乐行,这人可不是穷苦出身。他1811年出生在安徽亳州涡阳张老家村,家里是当地地主,有五百多亩良田。道光年间,张家兄弟分家,他分到一部分财产,开起糟坊、粮行,还搞赌局,顺带贩私盐赚外快。张乐行年轻时读过点儿书,成年后混迹地方,接触到淮北那些盐贩和农民团体。这些团体叫捻党,早从清初就开始活动,本来是穷人自保的组织,渐渐变成反清的武装。他加入白旗一支,靠着胆子大和组织能力,慢慢爬上首领位置。 咸丰元年,黄河流域闹大水灾,田地被淹,百姓没饭吃,张乐行看准机会,召集几百人起事,袭击官仓,分粮食给灾民。他的队伍成员多是贫农和盐贩,行动起来抢富户,避开清军主力。两年后,势力扩展到河南东部,他带队攻打永城,抢了不少军械。清廷派兵围剿,他让队伍分散在平原上游击,利用马匹快,多次逃脱。到咸丰五年,他的组织覆盖安徽北部和山东部分,吸引其他首领来投靠。那年秋天,各路捻党在涡阳雉河集开会,大家推他当盟主,封大汉明王。他设黄白蓝黑红五旗,每旗按村庄亲缘分兵,士兵用长矛火枪,骑马操练,提升战斗力。 统一后,张乐行带军北上山东,烧官仓,断清军补给。咸丰六年,攻占夏邑,大败清提督武隆额部。次年,东出江苏萧县,逼近徐州,夜袭清哨所,焚烧辎重。张乐行不是什么英雄,他贩私盐、开赌局,这些事儿在地方上算不上光彩,起事后队伍也常劫掠,内部还杀过异己,像处决刘永敬来稳固权力。但他的组织能力强,捻军从散股变成有规模的武装,这点确实改变了北方格局。 捻军最早从淮河两岸起步,那些穷苦民众和盐贩平时种地贩盐,一遇饥荒或官府压迫,就聚成一股一股的,袭击税吏富户。康熙年间就有记录,到嘉庆道光时候扩展到河南山东苏北。咸丰初年,清廷忙着太平军南下,外加列强入侵,北方税赋重,官员腐败,百姓不满越来越多。到咸丰五年,各路首领在涡阳雉河集会盟,选张乐行当头,设五旗制度,士兵宣誓效忠。 从这以后,捻军势力大增,活动范围到山东河南,靠游击战术,骑兵在平原上跑得快,避开清军主力,烧粮仓,断北京和南方联络。咸丰七年,张乐行带部南下安徽霍邱,和太平军陈玉成李秀成会面,交换情报,约定互助。捻军成太平军北部屏障,但保持独立指挥。双方关系紧密,捻军多次配合太平军打清军,太平天国封张乐行征北主将,后来晋沃王。捻军内部有矛盾,像蓝旗首领投靠清军,出卖张乐行,但整体上他们牵制了清军北部力量。 咸丰八年,捻军在六安败给清军,损失大,后靠太平军支持恢复,继续袭扰河南山东,截获清廷运粮队。捻军不像太平军有严明纪律,他们的行动带点儿劫掠性质,首领多地主盐贩出身,起事后扩张快,但也因这点内部不稳。清廷把捻军和太平军并称心腹之患,就是因为他们联合起来,北方战场拉长,清军顾此失彼。捻军发展到顶峰时,骑兵成群,机动性强,太平军失败后,他们还吸纳余部,重组新捻军,继续抗争。 同治二年春,蒙古亲王僧格林沁带骑兵攻安徽北部,包围雉河集,捻军抵抗,但清军人多势众,突破防线。张乐行突围时中箭落马,被俘后押到营中审问,遭凌迟处决。他的妻子杜金蝉被凌辱几天,骑木驴游街后杀害,儿子张喜千刀万剐,义子王婉儿投亲后被捕。失去张乐行后,捻军由侄子张宗禹和赖文光接手。张宗禹是张乐行族侄,早年加入捻军,作战勇猛。 赖文光本是太平军遵王,天京陷落后带余部北上,联合捻军。同治四年,捻军重组,赖文光封张宗禹梁王,任化邦鲁王,变步兵为骑兵,机动性更强。同治四年五月,他们在山东菏泽高楼寨设伏,歼灭僧格林沁部。僧格林沁追击时中伏,马匹中弹,他拔刀格斗,被捻军杀,整个卫队覆没。这仗打得清廷震动,主力骑兵损失大,捻军士气高涨,继续在河南山东流动作战,快速转移避重兵。 同治五年,捻军分裂成东西两支。东捻由赖文光带,在江苏扬州和清军打,抵抗炮击,但清军用洋枪推进,赖文光被俘处决,残部散掉。赖文光广西人,早参加太平军,一路升到遵王,重组捻军后推行太平制度,但内部不稳,导致分裂。西捻张宗禹领,北上威胁北京,在山东平原交锋,清军布包围,用火炮轰,张宗禹突围失败,投水自尽,其余部队被李鸿章左宗棠部歼灭。 到同治七年,捻军彻底瓦解。捻军后期吸纳太平余部,骑兵达十万,但分裂后各自为战,清廷调湘淮军重兵围剿,加上地形限制,机动优势丢了。捻军首领下场惨,张乐行一家被灭门,张宗禹死无全尸,赖文光被杀,这些事儿反映清廷镇压狠辣。捻军起事十八年,牵制清军多省力量,但缺乏统一纲领和根据地,终究败亡。

0 阅读:29
古往奇趣角

古往奇趣角

奇趣视角,发现历史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