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是中国近代史上绕不开的文化名门。他们同根而生,却在时代洪流与个人选择中,走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三人都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没落的土大夫家庭。长子周树人(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豫才,“鲁迅”是他广为人知的笔名;次子周作人(1885-1967),原名周櫆寿,字启明,号知堂;幼子周建人(1888-1984),原名周松寿,字乔峰。早年家道中落,祖父周福清因科场案入狱,父亲周伯宜又早早离世,这些变故在他们童年刻下了印记。童年时,鲁迅与周作人关系亲密,常一起读书、抓蟋蟀、演童话剧,只是较少带着年幼的周建人玩耍。受新思潮影响,鲁迅和周作人后来都赴日留学,周建人则因身体较弱,又被母亲阻拦,留在了家乡自学。 成年后,三兄弟的人生成就与方向渐渐分野。鲁迅成了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狂人日记》《呐喊》等代表作影响深远,早年他曾弃医从文,想用文字唤醒国人,1936年在上海病逝,年仅55岁。周作人是散文大家,也是民俗学的开拓者,曾推动白话文运动,还参与创办了《语丝》杂志,可抗战时期他出任伪职,战后入狱,1967年遭批斗去世,晚年声誉毁誉参半。周建人则成了生物学家与社会活动家,靠着自学编译出《植物学》《动物学》等教科书,后来参与创建中国民主促进会,还担任过浙江省省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积极推动男女平等,最终以96岁高龄去世,是三兄弟中最长寿的。 而他们的兄弟关系,也并非一直和睦。决裂的导火索,藏在经济矛盾与婚姻冲突里。周作人娶了日本人羽太信子,她掌管家族财务后挥霍无度,让鲁迅承担了沉重的负担。1923年,羽太信子诬陷鲁迅偷窥她洗澡,周作人竟信了妻子,就此与兄长绝交。鲁迅无奈之下,只好带着母亲搬离自己购置的八道湾四合院,之后13年,兄弟二人再无往来。周建人也有着婚姻纠葛,1914年他遵母命娶了羽太信子的妹妹羽太芳子,两人育有四子,1925年因理念不合分居,后来他与学生王蕴如同居并生了三女,这事遭周作人指责是“蓄妾”,周建人却反击:“旧式婚姻是黑屋子,我要凿一扇窗。”再后来,政治立场的对立让三兄弟彻底分道扬镳——鲁迅和周建人倾向革命,周作人却在沦陷期附逆。 后世对他们的评价各有侧重,三人的名字里也藏着巧思,原名都含“寿”字,中间的“建、树、作”,暗含着父母“建树作为”的期许。鲁迅被誉为“民族魂”,精神遗产影响至今;周作人文学成就突出,却因政治污点难被全然认可,晚年也在反思自己的遭际;周建人低调务实,从学者转型为政治家,晚年捐赠鲁迅遗物时,特意保留了一把救助贫民的镊子,还说“大哥教我知识分子的笔如手术刀,皆需救人”。 三兄弟的命运,也是家族悲剧的缩影,深深交织着家国的动荡:鲁迅早早离世,周作人陷入政治泥潭,周建人经历了两次婚姻重组。周作人晚年独自供养着周家近二十口人,包括鲁迅的遗孀朱安,可他因“汉奸”的污名孤独离世,周建人与鲁迅的儿子都没出席他的葬礼。 说到底,周氏三兄弟的故事,是近代知识分子道路选择的缩影,也折射出传统家族在时代裂变中的挣扎。鲁迅如炬火般照亮过黑暗,周作人在优雅与屈辱间徘徊,周建人则凭着韧劲跨越了一个世纪——他们的轨迹虽不相同,却共同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一段不可复制的家族篇章。
鲁迅(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是中国近代史上绕不开的文化名门。他们同根而
博文忆览说
2025-08-27 12:02:4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