枭龙生产线搬空,千亿订单蒸发!巴铁给土耳其做了嫁衣?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十多年前,土耳其正式启动了一个野心勃勃的战斗机研发计划,这就是后来被称为KAAN的双发多用途战机项目。 目标很明确:打造一款既能执行空对空任务,也能承担空对地打击的现代化战机,同时成为穆斯林国家中首个能够自主生产大型战斗机的标志性成果。 项目一开始就遇到现实问题——土耳其自身在高端航空技术上基础薄弱,雷达、发动机和飞控系统等核心技术全靠国外供应。英国提供雷达,美国供应F110发动机,瑞典则协助开发飞控软件。外援虽解决了燃眉之急,但也埋下隐患。 2019年,土耳其采购俄罗斯S-400防空系统后,直接触碰了美国的敏感神经。制裁随之而来,2021年,美国甚至将土耳其从F-35联合研发项目中剔除,发动机供应被切断,这让KAAN项目陷入停滞,几乎面临夭折的边缘。 就在土耳其为自研战机焦头烂额的时候,巴基斯坦的枭龙战斗机项目逐渐进入人们视野。枭龙是中巴联合研制的第三代战斗机,自2013年底首批交付42架后,又陆续签订了两批各50架的订单。 通过多年积累,巴基斯坦在卡姆拉航空综合体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本土生产线,从复合材料制造、模块化组装,到电磁兼容测试,整条生产链条都实现了自主操作。 枭龙的成熟不仅提升了巴基斯坦军工实力,也为其在国际市场打开了潜在空间。土耳其看到了这一套现成的经验和技术,认为可以为KAAN项目提供弥补短板的捷径。 两国的战略合作从2023年正式拉开帷幕。巴基斯坦与土耳其签署战略框架协议,巴方承诺分享枭龙在模块化组装、复合材料工艺以及电磁兼容测试等方面的技术,而作为交换,巴基斯坦将加入KAAN项目,能够在土耳其自研战机上获取更多话语权。 协议签订后,技术转移迅速启动。土耳其工程师前往巴基斯坦进行实地学习,将枭龙的模块化组装方法和生产经验带回国内,并迅速应用到KAAN的本土化生产中,使其本土化率达到约六成。 这一举措让KAAN项目得以突破之前的技术瓶颈,加快研发和制造节奏,同时也让土耳其在国际防务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然而,这笔合作对巴基斯坦来说并非全无代价。枭龙原有的生产线逐渐被闲置,一部分设备甚至被转移到两国联合的新工厂,用于KAAN的生产和研发。随着技术和资源的倾斜,原本可以依靠枭龙开拓的国际订单也逐渐流失。 曾经巴基斯坦期望通过KAAN技术共享获得收益,但实际情况却是利益有限,订单潜力大量蒸发。换句话说,巴基斯坦在帮助土耳其实现战机自研和市场拓展的同时,却面临自己核心项目被边缘化的困境。 KAAN项目在土耳其的推动下进入快车道。2023年,首架原型机完成首飞,2025年多架原型机出炉,并计划在2028至2029年开始交付。与此同时,土耳其积极在国际市场上推广KAAN,先后在雅加达和新加坡防务展亮相,吸引了印尼、沙特和埃及等国家的关注。 2025年6月,印尼签下48架KAAN的合同,总价值约100亿美元,并计划在未来十年内逐步交付,同时启动联合生产。原本有意向采购枭龙或者其他国产战机的国家,如印尼和沙特,现在纷纷转向KAAN,巴基斯坦的国际市场份额被迅速蚕食。 沙特在2025年初也表达了购买意向,计划采购100架以上,金额同样达到百亿美元级别。枭龙本可以成为巴基斯坦展示军工实力的名片,如今却逐渐失去风头。 巴基斯坦与土耳其的合作从2023年持续到2025年,涉及战略经济框架、联合工厂建设以及防务技术共享。两国的贸易目标被推至50亿美元的规模,防务合作呈现互补特性:巴基斯坦提供成熟技术,土耳其提供平台能力。 然而,合作中的风险却几乎全部落在巴基斯坦头上。枭龙订单的大幅流失使得生产线利用率下降,本应带来收益的技术共享承诺几乎没有兑现,而土耳其凭借KAAN项目快速抢占国际市场,市场份额和潜在利润被大幅转移。 虽然KAAN项目看似成功,但它仍高度依赖美国提供的F110发动机和AESA雷达,面临断供风险,技术自主性仍不完全。相比之下,巴基斯坦在帮助土耳其站稳脚跟的过程中,承担了核心项目流失和订单损失的现实压力。 这次事件的核心在于,巴基斯坦在防务技术合作中本想借助枭龙积累的成熟经验参与更大规模的国际项目,却因合作协议的实际安排而损失了自身核心资产。 枭龙原本承载着巴基斯坦成为少数能够自主生产第三代战机的发展中国家的战略目标,如今技术被转移、订单被抢走,生产线空置,潜在市场化为他国战机的推广助力。 而土耳其KAAN项目则凭借技术引进和国际市场运作迅速获得优势,印尼、沙特、埃及等国家的签约不仅提升了KAAN的国际地位,也让原本可能属于枭龙的市场份额彻底流失。
为什么土耳其会对歼35隐身战机如此执着?可汗就是一架航模,气动外形必须和飞控
【26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