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死后,诸葛亮专权到了何等地步?刘禅说了8个字道破个中玄机 建安二十四年,白

吴术轩说 2025-08-28 09:21:32

刘备死后,诸葛亮专权到了何等地步?刘禅说了8个字道破个中玄机

建安二十四年,白帝城的永安宫烛火摇曳,刘备躺在病榻上,望着床前垂首的诸葛亮,断断续续留下遗诏:“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番话像一道无形的枷锁,既给了诸葛亮极致的权力合法性,也为蜀汉日后的权力格局埋下伏笔。章武三年刘备驾崩,十七岁的刘禅继位,蜀汉的朝堂很快成了诸葛亮的独角戏,而刘禅那句“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八个字道破了这段君臣关系的真相。

诸葛亮的专权,首先体现在对军政大权的绝对掌控上。刘备临终前虽命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与诸葛亮共受遗诏辅政,但不到三年,李严便被诸葛亮以“运粮不继,虚词诡辩”为由废为庶人。当时李严镇守永安,手握蜀汉东部兵权,本是制衡诸葛亮的重要力量,可诸葛亮一封奏表,便让满朝文武联名弹劾,最终将其彻底排挤出权力中心。自此之后,蜀汉的尚书台、丞相府、司隶校尉部全由诸葛亮嫡系掌控,蒋琬、费祎、董允等心腹分据要职,朝堂之上再无敢与之抗衡的势力。

就连刘禅的近侍任免,诸葛亮都要亲自过问。建兴五年,诸葛亮北伐前上《出师表》,字里行间全是对后主的训诫:“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他特意点名郭攸之、费祎、董允管理宫中事务,又让向宠统领禁军,等于将皇帝的身边人全换成了自己的亲信。刘禅想提拔几个旧部,都会被诸葛亮以“恐其误事”驳回,久而久之,连宦官都知道“事无大小,须先禀丞相府”。

更耐人寻味的是诸葛亮对皇权礼仪的微妙僭越。按照汉制,天子车驾有特定规格,而诸葛亮北伐时乘坐的“素舆”,虽未用天子旌旗,却配备了与皇帝同等规模的仪仗。他开府治事,丞相府的属官规模甚至超过了皇宫禁卫,府中长史杨仪、参军马谡的权力,比尚书令还要显赫。每逢诸葛亮出征,刘禅都要亲自到成都郊外送行,这种礼遇本应是天子对诸侯王的规格,却成了蜀汉君臣的常态。

但细究起来,诸葛亮的专权又与曹操、司马昭的篡权截然不同。他始终以“兴复汉室”为旗帜,临终前将兵权交还给刘禅信任的姜维,而非传给子嗣。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告诫诸葛瞻“非淡泊无以明志”,可见其并无篡汉之心。他的集权更像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蜀汉偏居一隅,人口不足曹魏的四分之一,若不集中权力统筹资源,恐怕连十年都撑不住。

刘禅那句“政由葛氏,祭则寡人”,说的既是实情,也是一种生存智慧。这位被后世戏称“扶不起的阿斗”的君主,其实看得通透:诸葛亮的专权固然让自己形同虚设,却也是蜀汉存续的唯一选择。当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的消息传来,刘禅哭了三天三夜,随后废除了丞相制度,将权力收归己有。或许在他心中,对这位相父的感情,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君臣恩怨。

纵观三国历史,诸葛亮的专权是特殊时代的产物。他用一己之力支撑起摇摇欲坠的蜀汉,既守住了对刘备的承诺,也让刘禅得以在乱世中安稳坐了四十年皇帝。这种权力格局虽不合常理,却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为蜀汉延续了一线生机。

0 阅读:80
吴术轩说

吴术轩说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