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白求恩都是宣传他如何高尚伟大,却不知他为何全力救治中国人。   一提到白求恩

波览历史 2025-08-28 15:21:16

关于白求恩都是宣传他如何高尚伟大,却不知他为何全力救治中国人。   一提到白求恩,多数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无私奉献”“国际主义战士”的标签。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让他救死扶伤的事迹在中国家喻户晓,他的高尚品格被代代传颂。   但很少有人深入追问:这位本可在北美享受优渥生活的加拿大胸外科医生,为何要跨越万里来到中国抗战前线,拼尽最后力气救治中国人?   他的选择从不是一时的“善意冲动”,背后藏着半生的信念积累,更藏着对“医者使命”的深刻思考。   白求恩1890年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牧师家庭,家境并不宽裕。青少年时期,他为凑学费和生活费,在餐厅端过盘子、在轮船上做过伙夫。   这段底层经历让他亲眼看到,穷苦人因掏不起医药费,只能在病痛中挣扎,而富人却能轻松获得优质医疗。这种不公在他心里埋下种子,也让他因祖父而萌生的学医念头,多了一份“为穷人治病”的执念。   1916年,白求恩从多伦多大学医学院毕业,拿到医学博士学位。凭借精湛医术,他很快成为北美有名的胸外科医生,还当选美国胸外科协会执委,手握多个医学界头衔,完全能过上富足体面的生活。   可白求恩没止步于个人名利。在底特律行医时,面对挤满诊所的汽车产业工人,他常常免费诊疗——这些人干着最累的活,却连基础医疗都负担不起。   他逐渐看清资本主义医疗体系的弊端:医疗资源成了富人的“特权”,穷人只能被排除在外。   于是他开始大声呼吁改革,主张建立覆盖全民的福利医疗,成为较早提出公共医疗制度的人之一。他不想只做个“治病的医生”,更想做改变不公的“医者”。   1935年的苏联之行,成了白求恩人生的转折点。他受邀参加国际生理学大会,在苏联看到了完全不同的景象:工人、农民不用花一分钱,就能享受到规范的医疗服务,医院墙上“健康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的标语,狠狠击中了他。   他发现,苏联肺结核发病率低,根本原因是公平的医疗体系和社会制度。回国后,他在加拿大《论坛报》撰文直言:“在苏联,医生不是为资本家服务,而是为所有普通人的福祉奋斗。”   这年10月,他加入加拿大共产党,希望通过共产主义理想,实现自己心中“医疗公平”的目标。   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白求恩主动请缨,带着医疗队奔赴前线。战场上,很多伤员因缺乏输血设备,流血过多死去。他急得睡不着觉,反复试验后建起“流动血库”,创新输血技术,把伤员死亡率大幅降低。   这段经历不仅让他积累了战地医疗经验,更让他坚定:医者的战场,不只是手术室,更是为正义而战的前线。当受压迫者在抗争时,医生不能置身事外。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消息传到加拿大。白求恩从斯诺的《西行漫记》、史沫特莱的《红军在长征》里,了解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艰苦环境中抗击侵略,也知道前线伤员因缺医少药,常常得不到及时救治。   他立刻向国际援华委员会申请来华,还特意跟加拿大共产党表态:“如果我牺牲了,请告诉世人,诺尔曼·白求恩是作为共产党员牺牲的。”   在他看来,中国人民的抗战是反抗侵略、争取自由的正义之战,这和他信仰的共产主义理想完全契合,帮助中国,就是践行自己的信念。   1938年,白求恩带着350公斤药品和医疗器械,率领医疗队历经波折抵达中国解放区。   刚到延安,他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边区医院里,手术器械凑不齐一套,药品只剩寥寥几种,更让他揪心的是,前线伤员要辗转千里才能送到延安,很多人在路上就没了生命。   他当即向组织申请:“我要去前线,在离战场最近的地方建医疗队,不能再让伤员等了!”   在延安停留的两个多月里,他一边考察医院、示范手术,一边帮医院制定规章制度,之后便奔赴晋察冀军区,担任卫生顾问,开启了在中国前线的救治工作。   在晋察冀,白求恩把全部精力扑在伤员身上。他用一周时间,给520多名伤病员逐一检查;用四周时间,完成147台手术。   齐会战斗时,他在离前线仅500米的小庙里,连续工作69小时,救下115名伤员;在冀中前线的4个月里,他跑了750多公里,做了315台战地手术。   他不光治病,还想着“授人以渔”,创办卫生学校,编写战地医疗教材,手把手教战士包扎、止血;他还动手改造手术台、发明简易医疗器械,组织“志愿输血队”,让八路军的医疗水平明显提升。   白求恩从不把自己当“外人”。党中央考虑到他的身份,每月给他100元津贴,他坚决拒绝:“战士们每月才1元,我只是个卫生顾问,凭什么特殊?”   他和战士们一起吃粗粮、住窑洞,把省下的钱都用来买药品。在他心里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就是自己的事业。   1939年11月12日,白求恩在抢救伤员时,手指被手术刀划破,感染败血症。弥留之际,他还惦记着药品:“把磺胺粉留给重伤员,他们更需要。”   这年他才49岁,最终在河北唐县离世。他的故事不只是“高尚”的标签,更是医者使命的生动诠释。

0 阅读:2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