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什么能存续将近300年? 清朝避开了之前王朝所有的坑:1.没太监干政,明朝

不看风景的万科 2025-08-28 18:39:44

清朝为什么能存续将近300年? 清朝避开了之前王朝所有的坑:1.没太监干政,明朝毁于太监。2.没外戚干政,汉朝最严重。3.没藩王造反,明朝最严重。4.没藩镇割据,唐朝最严重。可以说,清朝把以前王朝灭亡的经验都吸取了。 若将历代王朝比作一场持续几千年的通关游戏,那么清朝绝对是那个最会“抄作业”的玩家。 这个由东北入主中原的王朝,手里仿佛拿着一本厚厚的“前人失败经验总结”,把汉、唐、明这些前辈踩过的雷区一个个都标记了出来。 咱们先来看看历史上那些王朝都是怎么翻车的。 汉朝可以说是被“亲戚”给坑惨了。从吕后家族到霍光,从王莽到梁冀,外戚专权就像反复发作的病症,折腾着大汉王朝。这些皇帝的老婆、老丈人、小舅子们,一不小心就成了朝堂的实际控制者,最后王莽甚至直接改朝换代,把刘家的江山都给端了。 唐朝则是被“地方大佬”给拆散的。安史之乱后,各地节度使就像一个个小国王,拥兵自重,截留税收,甚至职位世袭,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大唐天子到最后只能管管长安城那一亩三分地,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大唐帝国被撕成碎片。 明朝的问题出在“家里人”和“身边人”身上。朱元璋给自己儿子们分封土地,本想着自家人靠谱,结果很快就闹出了靖难之变。后来明朝皇帝又依赖宦官,魏忠贤这样的太监居然被称为“九千岁”,比皇帝只差一千岁,朝政乱得一塌糊涂。 有意思的是,清朝把这几个大坑都巧妙地绕过去了。 先说太监问题。清朝入关后,立即给太监们划下了明确的红线:官位不能超过四品,严禁干涉朝政,违者重罚。 有个特别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慈禧太后最宠信的大太监安德海,只不过仗着太后宠爱出去嘚瑟了一回,就被山东巡抚丁宝桢以“违反祖制”为由给就地正法了。 消息传到京城,慈禧也只能吃个哑巴亏。从此之后,清朝的太监们都老老实实做人,再也没人能像明朝同行那样权倾朝野。 再看外戚问题。清朝皇帝选妃很有讲究,从旗人中挑选家世中等的女子,绝对不和豪门大族联姻。后妃的家人就算当了国丈、国舅,也只是领个虚衔,实权半点没有。清朝还立下规矩,严禁后妃干预朝政。当然,慈禧算是把这个规矩给破了。 对付藩王问题,清朝更是手段高明。皇子皇孙们待遇优厚,但手里都没有实权,更别说封地了。所有宗室成员都住在京城,皇帝眼皮子底下,谁有点小心思立马就能发现。这样一来,既避免了明朝那种藩王作乱的麻烦,又防止了唐朝那样地方割据的局面。 说到地方势力,清朝的管控更是细致。八旗军队驻守全国要害之地,但定期轮换,不让任何将领在一个地方呆太久。绿营兵分散布置,互相牵制。调兵权牢牢握在皇帝手里,地方大臣只能管日常事务。这套制度让清朝直到灭亡都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军阀割据。 那么问题来了:清朝是怎么做到这一切的? 关键是建立了一套精密如钟表的制度体系。皇帝通过密折制度能够直接了解地方情况,绕过层层官僚的过滤。军机处的设立让决策更加高效,同时避免了权臣产生。官员任职要回避原籍,防止地方势力坐大。就连科举取士都要平衡各地名额,避免形成朋党。 可以说清朝的智慧在于:它不指望出多少明君贤相,而是建立了一套能够自我纠错的系统。这套系统能够及时发现并遏制可能威胁皇权的因素,不管是太监、外戚、藩王还是地方大员。 但这套系统也有它的代价。过度防范内部,导致清朝在面对外部威胁时显得迟钝。清朝对汉人的防范心理始终存在。当19世纪西方列强带着坚船利炮来敲门时,这个曾经精巧平衡的体系就显得应对乏力了。 清朝最大的缺点是什么呢?在“史书凌轩阁”看来,是没有骨气。 在咱们的传统观念里,“气节”这两个字,分量一直很重。平时或许看不见摸不着,可一旦放到大是大非、家国命运的面前,它就成了一块试金石——是刚直不屈,还是屈膝妥协,历史看得清清楚楚。 我们说明朝末年虽然国力衰微,但至少还有不少宗室子弟选择抵抗到底、宁死不降;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虽然软弱投降,可他还有个儿子刘谌,苦劝父亲无果后,毅然自尽殉国。这些人或许成败各异,但都在关键时刻守住了自己的气节。 有气节,未必是说非要做个完美无缺的英雄。哪怕你立场不同、甚至思想不被主流认可,但只要你在关键时刻站出来,不退缩、不妥协,大家依然会敬你是条汉子。 可惜的是,清朝从兴起至覆灭,从头到尾,竟找不出一个让人真心佩服的硬骨头。没有一个人物、一段故事,能让我们在回顾时真心实意地说一句:“这儿,做得够刚烈!” 不要说崇祯能力不够,崇祯能力不够,但骨气足够。你看看溥仪呢?溥仪如果有崇祯的骨气,会被骂惨? 一个时代若连一个值得传颂的人物都留不下来,那它在历史上留下的,恐怕就真的只剩一声叹息了。

0 阅读:63

猜你喜欢

不看风景的万科

不看风景的万科

不看风景的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