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游击支队穷得只剩3块钱,为度过难关,彭雪枫忍痛卖掉了13匹战马,谁料,没几天,有12匹战马却驮着粮食跑了回来! 当时,抗日战争打得正激烈。河南永城有一支新四军豫皖苏游击支队,当时面临大难题 —— 没钱没粮,快撑不下去了。 支队管供给的科长叫资凤。那天他拿账本,手在抖。账本上写得明白,全支队最后只剩 3 块钱,这是所有人的家底。 那时候,战士们每天菜金就 3 分钱,想买像样的菜根本不可能。更揪心的是,受伤战士用的药,早就断货了。 资凤拿账本,站在司令部门口。他看见彭雪枫司令员在里面给战士们讲战术,张了好几次嘴,没好意思进去,喉咙像被什么堵住。 最后,他硬着头皮走进去,小声对彭雪枫说:“司令员,再不想办法,战士们真要饿肚子了。” 彭雪枫一听,立刻放下手里的地图,眉头皱成疙瘩。他知道部队的难处。 去年冬天部队进驻永城,队伍从几百人慢慢发展到上千人。但豫皖苏根据地刚建立,老百姓自己都吃不饱,常啃树皮过日子,部队不忍心再向老百姓要东西,给他们加负担。 有人给彭雪枫出主意:“咱们去挖野菜吧,多少能填填肚子。” 彭雪枫摇头,语气坚定:“不行,老百姓连草根都挖光了,咱们不能跟老百姓抢吃的。” 他想起前几天下乡见的情景:村头老槐树下有三个小女孩,就中间那个穿条裤子,还是补丁摞补丁的。后来才知道,这是当地老百姓过冬的 “规矩”—— 裤子就一条,谁出门谁穿。 想到这,彭雪枫心里不是滋味,突然拍桌子:“卖战马!” 资凤一听就愣了,赶紧说:“司令员,这不行啊!这些战马都是打鬼子的功臣!” 确实,这 13 匹战马对支队很重要。有的驮过机枪手,冲散过日伪军队伍;有的跟着骑兵班,连夜偷袭过鬼子据点,立过不少功。 但彭雪枫态度坚决:“现在老百姓连裤子都穿不上,咱们留战马有啥用?先渡眼前难关,让战士们活下去,才能继续打鬼子。” 第二天,永城集市上出现少见情景:13 匹高大的骏马被牵到市集,要卖掉。 其中有匹黑鬃烈马,很显眼,是彭雪枫自己的坐骑。当年长征过雪山,这马驮彭雪枫躲过三次敌机轰炸,两人感情深。 资凤看这黑马,心里舍不得,就偷偷标了高价,心里想:“定这么高,肯定没人买,能把马留下。” 这事还是被彭雪枫知道了。他赶紧把价格改回市场价,严肃对资凤说:“不行,不能搞特殊,战马都一样,得按市价卖。” 卖马过程不顺利。前 12 匹战马很快被买走,就彭雪枫那匹黑马,一直没人要。 到傍晚,集市快散了,一个穿长衫的商人走过来,围着黑马转三圈,突然掏出双倍的钱:“这匹马我要了,钱给你。” 资凤见有人买,还出高价,正准备答应,彭雪枫走过来拦住:“不行,得按市价卖,不能破例,该多少钱就多少钱,不能多要。” 商人见彭雪枫这么说,急了,赶紧说:“司令员,您别客气,这马值这个价!” 原来,这商人早听说游击支队卖马救百姓、救战士的事,心里感动。他趁人不注意,悄悄塞给资凤一袋钱:“这钱您拿着,给战士们买点药,别让他们受苦。” 当天晚上,商人牵黑马刚出城门,资凤就追上去。他把那袋钱递还商人:“您的心意我们领了,但这钱不能要,马也得还给您!” 商人把缰绳塞回资凤手里:“同志,别跟我客气。这马是给彭司令的,他心里装着老百姓,连老百姓穿裤子的事都惦记,我不能要他的马。” 最后,商人硬把钱留下,自己牵马走了。资凤捧着那袋钱,看商人远去的背影,眼睛一下子红了。 三天后的清晨,天刚蒙蒙亮,哨兵突然发现营门外有动静。仔细一看,是 12 匹战马在门口徘徊,每匹战马背上都驮着满袋粮食。 资凤听了消息,赶紧跑出去查看。他在马鞍上发现一封信,上面写:“彭司令,马是我们借你们的,等你们打了胜仗,再把马还回来就行!” 落款是 “河南一良知小贩”。 后来大家才知道,买走 12 匹战马的,是这个商人联合其他同行一起买的。他们连夜凑钱买马,又从地主家借粮食,趁天亮前把马和粮食送了回来。 彭雪枫走过去,摸马背上的粮袋,半天没说话。过一会儿,他对身边人说:“把这些粮食分给附近村庄,让老百姓也能吃上饱饭,我自己留一袋小米就行。” 那天,战士们喝着用分到的粮食煮的稀粥,彭雪枫站在队伍前面训话,声音洪亮:“同志们,都看到了吧?这就是老百姓!咱们拼命打鬼子,不是为自己,是为让老百姓能穿上裤子、吃上饱饭、过上安稳日子!” 这批粮食解了支队的燃眉之急,更没想到的奇迹还在后面。 当地开明士绅被感动,主动借出 500 斤高粱;妇女们拿出结婚时的陪嫁布,给战士们缝补衣服;孩子们组成 “儿童团”,轮流给伤员送野菜汤。一个月后,游击支队不仅没饿死一人,还扩编了两个连。 多年后,资凤在回忆录里写道:“那天清晨,当 12 匹战马驮着粮食回来时,我就知道,这支队伍能打败任何困难。因为老百姓的心里,有杆秤。”
1939年,游击支队穷得只剩3块钱,为度过难关,彭雪枫忍痛卖掉了13匹战马,谁料
受伤的梦娇
2025-08-28 20:15:5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