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发迹后,一帮亲戚来京投奔,和珅没给他们安排差事,而是说:“家里的银子有些潮湿

冷香侵梦幽 2025-08-28 22:00:13

和珅发迹后,一帮亲戚来京投奔,和珅没给他们安排差事,而是说:“家里的银子有些潮湿,你们帮我晒一晒吧。”结果,不到一个月,前来投奔的亲戚走得一干二净。 那会儿和珅刚从御前侍卫熬出头,官拜户部侍郎,正是京里人眼热的新贵。头一个来投奔的是他三姑家的表兄,揣着两斤家乡的花生,一进和珅府邸就直抹眼泪,说家里的地被水淹了,老婆孩子快揭不开锅。 没过三天,二舅家的表弟、五姨家的姐夫也跟着来了,前前后后拢共十来号人,挤在府邸西侧的偏院,天天盼着和珅给寻个体面差事——或是在衙门里当个小吏,或是去商铺里管管账目,最差也盼着能沾他的光,捞点轻松活计。 和珅没急着应承。那天晌午,他让管家把偏院的亲戚都叫到后院的空场上,指着场角几个半人高的木箱笑盈盈地说:“近来连阴雨,库里的银子潮得发黏,劳烦各位帮着晒一晒。”亲戚们先是一愣,随即都应下来——晒银子算什么活儿?比起扛活、种地,这简直是轻巧事。等管家撬开木箱,众人眼都直了:里面哪是什么散碎银子?全是锃亮的银锭子,码得整整齐齐,阳光一照,晃得人睁不开眼。 “这……这得多少银子?”表兄忍不住伸手想去摸,被和珅用扇子轻轻挡开。“仔细些,别沾了汗渍,潮了就白晒了。”和珅慢悠悠地说,“每人领个木耙,把银锭子摊开些,得让每块都晒着太阳。晌午日头毒,记得翻一翻,别一边干了一边还潮乎乎的。” 头两天,亲戚们还觉得新鲜。表兄拿着木耙扒拉银锭子,嘴里啧啧有声:“咱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银子!”表弟蹲在地上数,数到一百就数不清了,咧着嘴直乐。可到了第三天,就没人笑了。日头晒得地上发烫,银锭子被晒得滚烫,木耙碰上去都烫手。表兄扒了一会儿,汗顺着脸往下淌,滴在银锭子上,他赶紧用袖子擦,生怕和珅瞧见。表弟翻银锭子的时候,手指被烫得红通通的,疼得龇牙咧嘴。 更熬人的是没个尽头。和珅不说晒到什么时候,只每天过来瞧一眼,淡淡说句“再晒晒”。偏院的亲戚们早上天不亮就起来摊银子,中午顶着日头翻,傍晚还得把银锭子重新装进木箱——装的时候得轻手轻脚,怕磕出印子,又怕弄乱了和珅摆的规矩。有回五姨家的姐夫装快了些,掉了块银锭在地上,和珅没说啥,就让管家拿账本记了笔,姐夫吓得脸都白了,蹲在地上捡银子时,手直打颤。 表兄先扛不住了。他找和珅说:“表弟啊,我寻思着家里的地虽说淹了,可总能想法子补种点啥,总在这儿耗着也不是事。”和珅笑着点头:“表兄说得是,我让人备了马车,再给你拿些盘缠。”表兄哪敢要盘缠?摆摆手就灰溜溜地走了。 接着是表弟。他私下跟人念叨:“原以为跟着和珅能吃香喝辣,哪成想天天跟银子较劲?这银子看着金贵,晒起来比扛麻袋还累!”没过两天,也托词家里孩子闹病,收拾包袱走了。 不到半个月,偏院就剩了五姨家的姐夫。他倒是想撑着,可那天晒银子时,中暑晕在了场地上。等醒过来,和珅正坐在他旁边递水,慢悠悠地说:“姐夫身子骨弱,怕是经不起这般折腾。要不还是回去吧,家里安稳。”姐夫望着那堆闪着光的银锭子,忽然就明白了——和珅哪是让他们晒银子?是让他们瞧着银子遭罪呢。这些银子再多,跟他们没关系,他们不过是拿着木耙的苦役,连碰都不敢真碰一下。 最后一个姐夫走的时候,没说啥客套话,只给和珅鞠了个躬。和珅站在门口送他,看着马车走远了,才回头对管家笑:“这下清净了。” 有人说和珅刻薄,亲戚来投奔都不肯帮衬。可和珅心里门儿清:这些亲戚奔着“和珅”的名头来,盼的是不劳而获。真给他们安排了差事,有能力的少,惹麻烦的多——办砸了事,他管还是不管?护着他们,坏了规矩;不护着,又落个“忘本”的名声。倒不如让他们自己走。 晒银子这招够损,却也够聪明。银子是和珅的软肋,也是他的铠甲——亲戚们瞧见了银子的光鲜,也尝够了守着银子却摸不着的滋味,自然就明白:和珅的富贵,不是他们能沾的光。比起撕破脸赶人,或是勉强留着添堵,这般不动声色地让他们自己退走,倒是给彼此都留了体面。 参考书籍:《清史稿·和珅传》《清代野史大观》

0 阅读:1300

评论列表

桑鱼

桑鱼

3
2025-08-28 22:44

[赞][赞][赞]

坨坨龙

坨坨龙

3
2025-08-28 22:42

编故事也编认真点。 和珅是旗人,家里族人吃的是铁杆庄稼。哪里会挨饿? 另外,你都用木耙翻银子了,又怎么会烫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