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十二皇子胤裪从小由苏麻喇姑抚养,远离政治,也没有参与九子夺嫡,反倒对宫廷礼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丧礼。由于术业有专攻,谁家办丧事都要找他操持,久而久之,他就成了皇家“唢呐小组组长”……
我去查了下他办过的席,好家伙,要是穿越到今天,他开个丧葬服务公司都能干上市~~
他第一次实地接触白事是在19岁的时候。当时他的养母苏麻喇姑逝世,胤裪十分悲伤,主动提出要为苏麻喇姑守灵。康熙十分重视苏麻喇姑,所以虽然她只是一位宫女,但最终是以嫔妃的礼节办的丧事。胤裪也在这次守灵诵经的过程中,研究明白了皇家葬礼的流程。
怎么感觉像是大学实习呢?
但这事和别的不一样。胤裪虽然在实习中掌握了扎实的基础,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紫禁城没再死人,自然也没法学以致用。一直到他32岁那年,康熙的嫡母孝惠章皇后去世。由于康熙十分敬爱这位嫡母,悲伤过度,很难主持丧仪,于是下旨让胤裪来负责。这次可是国丧,礼仪繁琐,而且此时也没什么先例可参考,出了岔子可不得了。结果胤裪凭借自己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超强的办事能力,愣是把这场葬礼办出了风格、办出了水平,文臣武将、宗室王公交口称赞……
反正就是大家都认为他办得很好。胤裪也因此被封为贝勒。
三年后,康熙的嫂子、和硕裕亲王福全的妻子去世。胤裪连国丧都能办,一个亲王福晋的后事那还不是手到擒来?这场席也办得很漂亮,让康熙这个重感情的人很满意,觉得对三哥家里有了交代。
当然,没死人的时候,前往盛京祭祀陵墓的活也得由他挑大梁,毕竟这业务是相通的~
康熙去世后,不用说,这白事的活儿胤裪当仁不让。他把康熙的葬礼办得风风光光(不是),得到了雍正的褒奖。雍正下旨,因胤裪“办理梓宫事务甚为效力”,封为履郡王。
就在胤裪的丧葬事业做大做强、再创辉煌的时候,赶上了雍正追讨国库欠款。胤裪因欠款被朝中大臣弹劾,而宗人府也弹劾他“治事不能敬谨,请夺爵”,因此他从多罗郡王降至固山贝子。据说他因不满雍正追讨国库欠款,竟跑到前门大街上去叫卖家产,让雍正丢尽了脸。没错,《雍正王朝》中老十的那场叫卖闹剧,其实原型是御用司仪老十二胤裪。
所以这降爵……也不冤枉了。
可能是杂事太多、精力不集中,胤裪在自己本职业务上也出现了重大疏漏。他先因“将圣祖仁皇帝配享仪注及封妃金册遗漏舛错”被夺去贝子爵,降为宗室爵位中较低的奉恩镇国公。后来在管理礼部事务时,又把乾隆生母钮祜禄氏写成了“钱氏”,再被雍正降为护国公。
乾隆那个“海宁陈家”的谣言,源头就是老十二干活不认真……
但有技术的人走到哪里都不怕,尤其这技术家家都需要。没过几年,雍正最心疼的弟弟——老十三怡亲王胤祥去世。雍正对老十三的感情那不是吹的,必然要给他好好办一场葬礼。这种流程繁琐、牵扯人员众多、事务繁杂又事关重大的事,你说还能找谁?
雍正只能不计前嫌,再次启用胤裪。胤裪也学乖了,认真搞业务,风风光光送走了老十三。雍正十分满意,恢复了他的郡王爵位。
第二年,雍正的皇后去世,显然这活儿又是胤裪的。
四年后,雍正本人驾崩,不用说,胤裪这次都会抢答了,赶紧回宫主持丧仪……
乾隆对这位“唢呐叔叔”办的丧事非常满意,于是胤裪凭借专业技术被晋封为亲王。当然这个亲王也不是白给的,什么祭祀陵墓之类的活就不提了,肯定由他代劳。最重要的是:
胤裪没少给乾隆干项目。
第一个大项目是乾隆三年,富察皇后所生嫡子永琏去世。乾隆十分哀伤,追封其为端慧皇太子,丧事自然是……
胤裪:Get!好好办!
乾隆十三年,富察皇后去世。这场葬礼可谓超大型全国总动员,也是由胤裪主持。胤裪的妻子是富察皇后的堂姐,所以胤裪既是乾隆的叔叔,又是乾隆的堂姐夫……
在这次葬礼上,胤裪可能是因为忙不过来,也可能是爱才心切,又或者怕自己年纪大了这门手艺没人传承,还专门收了个学徒——这就是后来热爱给自己“活出殡”的雍正第五子弘昼。
真是名师出高徒啊!
可能是丧礼办多了,总归有点克人。胤裪虽然一共有妻妾9人,共生下6子6女,但6个儿子全部幼年夭折。第五个儿子弘昆好不容易长到十二岁,也因病去世。胤裪白发人送走这么多黑发人,而且自己连继承人都没了,自然十分哀痛。乾隆劝慰其“以礼节哀,承侍太妃,勉副朕意”,下令以亲王世子的礼节安葬弘昆,并将自己的儿子永珹过继给胤裪。
emm怎么有点吃绝户的意思呢?
此后乾隆愈发重视这个叔叔,经常采纳胤裪在政务上的建议。只是胤裪年纪实在大了,很难处理太多事务,乾隆只能逐渐解除他的职务,让他安心养身体和侍奉母亲定太妃。乾隆还两次亲自驾临,以探望太妃的名义与胤裪相聚,劝慰叔叔。当然了,以乾隆的性子,必须写首诗才行~
《恭祝皇祖定妃太妃九旬千秋诗》
九帙欣看大寿跻,祥徵彤管更堪题。
兰宫祝嘏孙曾绕,桐邸承欢子妇齐。
自是遐龄绵介祉,果然厚德致嘉禔。
悬知百岁仍健康,更进霞觞此伫徯。
最后一句“百岁”,是因为胤裪的母亲定太妃是有清一代的长寿冠军。虽然这位出身低微的女人在后宫没有获得太高位分,也没有得到康熙的宠爱,但康熙去世后,她平平安安地随着儿子在王府安度晚年,一口气活到97岁——就算在今天也算是高寿了。
定太妃去世时,乾隆正在南巡。他一边往回赶,一边让皇子赶紧回去祭奠,还嘱咐内务府将遗体在履亲王府多停放些时日。乾隆回到京师后稍作收拾,就亲自去定妃金棺前奠酒,以示对这位祖辈嫔妃的孝心,也体现了他对叔叔的特别关心。他还劝慰叔叔:“太妃寿跻百龄,实为世所罕有。今兹薨逝,在履亲王固宜哀恸,然王已暮年,时方炎暑,宜少节哀,毋过于伤毁。”
可能是继承了母亲的长寿基因,胤祹一共活了77岁才去世。乾隆帝赠其谥号“懿”,是品德高尚、贤明善良的意思,绝对的美谥。
胤祹去世后,嗣孙永珹自然要戴孝送终。除此以外,乾隆还命令胤祹的爱徒和亲王弘昼,以及自己最喜欢的皇五子永琪为叔叔穿孝。至于葬礼,自然交给了“出师”的弘昼,乾隆的五叔恒亲王的儿子弘晊,以及后来和珅妻子的祖父英廉从旁协助,办得隆重盛大。
胤祹的陵墓位于京师东直门外茄各庄。我查了下,据说是在今天牛王庙南边,后来因胤祹的缘故,被称为“十二陵”。这个地方如今应该已成为很多网红喜欢打卡的三源里菜市场。昔日专职丧礼的“唢呐阿哥”的坟茔所在地,如今为千家万户带来热腾腾的烟火气,为小红书美女贡献了一波又一波的美丽照片——这大概也是生与死、古与今、王侯将相与普通百姓生生不息的轮回写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