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有大麻烦了,3千余枚导弹运往乌克兰,为何不炸美国军火船?卢卡申科透露普京拒绝轰炸泽连斯基办公地,克里姆林宫出面解答原因。 美国又给乌克兰准备了一份“大礼包”,足足3350枚导弹,总价值8.5亿美元,大部分钱还是欧洲国家出的,这些导弹六周内就能送到乌克兰人手裏。 这种导弹名字听起来很厉害,叫“增程打击弹药”,其实性能相当普通:射程450公里,弹头226公斤,速度760公里每小时,但它有个巨大优势——便宜实惠,可以大量供应,这就好比战场上不是非要买奢侈品,买性价比高的东西同样能解决问题。 更有意思的是俄罗斯的反应,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透露了一个秘密:普京曾经拒绝轰炸泽连斯基的办公室,克里姆林宫也公开解释了原因:说他们的军事行动只针对军事目标,不打象征性的建筑。 不光如此,俄罗斯对美国往欧洲运军火的船只也手下留情了,明明这些船上装的是要对付自己的武器,为什么俄罗斯不直接炸了这些船呢? 其实这不是俄罗斯心软,而是仔细算计后的选择,想想看,如果俄罗斯真的炸了北约国家的船只,那就等于直接挑战整个北约军事集团,目前俄罗斯已经在乌克兰战场上忙得不可开交,实在没必要再惹上一个强大的对手。 再从国际法来看,炸别国的船只是严重挑衅行为,很可能给北约国家找到直接参战的借口,政治上,普京也要考虑自己的国际形象,中国、印度这些大国还在中间劝和,如果俄罗斯做得太过火,就会失去这些国家的理解。 所以俄罗斯换了个思路——等武器运到乌克兰后再找机会摧毁,这样风险小多了,效果也不差。 这3350枚导弹对乌克兰来说真是及时雨,虽然单枚导弹威力一般,但数量多了就能形成持续的火力压制,这些导弹很可能用来打击俄军后方的弹药库、军营和交通要道,慢慢消耗俄军的战斗力。 普京这种克制态度,实际上反映了他对这场战争的长期打算,俄罗斯不想让战争无限扩大,而是在试探西方国家的耐心,现在欧洲国家面临能源危机、物价上涨,民众对支持乌克兰的意愿可能会随着时间减弱,普京可能正是在等待西方先撑不住的那一刻。 现在的俄乌冲突就像一场持久战,双方都在比谁的耐力更强,美国提供实惠的武器,俄罗斯选择性地保持克制,都是这场持久战的一部分。 接下来几个月会很关键,新武器到位后,乌克兰很可能发起新一波反攻;而俄罗斯也需要调整策略应对新威胁,不管结果如何,这场冲突已经让我们看到现代战争不仅是武器的较量,更是战略耐心和国际关系的综合考验。 俄罗斯在乌克兰冲突中表现出来的克制态度,让人不得不思考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表面上看,俄罗斯完全有能力打击西方援助乌克兰的运输线,但实际上却选择了相对保守的策略。 这其实展现了现代国际冲突的复杂性——打仗已经不单纯是军事对抗,而是政治、外交、经济的全方位博弈。 普京不打泽连斯基办公室,不炸美国军火船,不是因为心软或者害怕,而是经过精密计算的,直接打击这些高价值目标,虽然短期内能造声势,但长远来看会惹来一大堆麻烦。 攻击一国领导人办公场所会被视为“斩首行动”,不仅在道德上说不过去,更会让和平谈判彻底没戏,乌克兰人的抗敌意志只会更加坚定,其次,打北约国家的运输船,几乎肯定会招来北约的集体报复,现在有限的武器援助可能就会变成全面军事介入。 俄罗斯的战略似乎是在维持一种“可控的冲突强度”——既给足压力让乌克兰回到谈判桌,又不至于让西方全面参战,这种走钢丝的平衡术,恰恰反映了俄罗斯对自身实力的清醒认识:它能压住乌克兰,但绝对扛不住整个北约。 现在这3000多枚导弹即将运抵乌克兰,将进一步考验俄罗斯的战略定力,这些武器虽然技术含量不高,但数量足够改变战场态势,俄罗斯需要做出回应,但方式必须巧妙——可能会通过电子干扰、加强防空或者打击储存设施等方式,而不是直接攻击运输过程。 这场冲突越来越像一场“看谁先眨眼”的游戏,西方在试探俄罗斯能承受多长时间的消耗,俄罗斯则在试探西方愿意承担多高的援助成本。 在这种背景下,战略克制反而成了一种特殊的武器——通过展示克制,俄罗斯实际上是在向西方传递信号:还有谈判解决问题的空间,没必要走向全面战争。 不管结果如何,这种“有节制的冲突”很可能成为未来国际争端的常态——即使是在热战交火中,大国之间也会保持某种“底线”和“规则”。
俄罗斯已出现战败苗头!很多人还以为俄罗斯能跟西方耗到底,错了。当普京选择跟特朗普
【1评论】【2点赞】
芙蓉冬雨
麻烦又不是今天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