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9月25日,在江西省宁都县田头镇岭脑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迎来了新生命,

博文忆览说 2025-08-29 12:03:04

1915年9月25日,在江西省宁都县田头镇岭脑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迎来了新生命,父母为他取名陈昌奉。谁也未曾料到,这个孩子日后会踏上波澜壮阔的革命征程,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中熠熠生辉的人物。 幼年的陈昌奉,生活被贫穷与苦难笼罩。6岁起,他便开始给地主家放牛,稚嫩的肩膀过早扛起生活的重担。11岁时,母亲的离世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日子越发艰难。1928年新年,家中因欠土豪债务,东西被洗劫一空,这一残酷遭遇彻底点燃了陈昌奉内心对改变命运的渴望,也让他对革命的红军充满向往。 1929年12月,年仅14岁的陈昌奉毅然决然地与同村青年背井离乡,奔赴福建长汀,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被分配到红四军军部副官处当号兵。他虽然年纪小,却聪慧伶俐、踏实勤快,很快得到了领导和战友们的喜爱。次年,朱德将他推荐给毛泽东,1930年3月,陈昌奉正式成为毛泽东身边的勤务员、警卫员,就此开启了一段改变他一生的特殊经历。 在毛泽东身边,陈昌奉不仅肩负着保卫领袖安全的重任,还得到了毛泽东慈父般的关怀与教导。毛泽东工作之余,教他写字、学文化,给他讲革命道理,手把手教他写自己的名字。在毛泽东的言传身教下,陈昌奉的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从一个懵懂无知的放牛娃,逐渐成长为有坚定信仰的革命战士。 1930年底至1934年9月,陈昌奉跟随毛泽东转战赣南闽西,亲历了红军第一至五次反“围剿”斗争。行军作战时,他紧跟毛泽东,翻山越岭,按时完成各项任务;到达宿营地,又忙着为主席设置办公地点、搭铺、烧水、做饭,只为让毛泽东能安心工作与休息。1932年10月,毛泽东在宁都会议上被错误解除红军领导权,那段时间,陈昌奉看着毛泽东白天深入群众调研,夜晚工作至深夜,即使身处逆境,仍心系苏区建设,他对毛泽东的忠诚与敬佩愈发深厚。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长征,陈昌奉紧紧护卫在毛泽东身旁。长征途中,艰难险阻重重,每一步都充满未知与危险。在遵义会议召开的日子里,毛泽东工作繁忙,陈昌奉日夜跟随,送信、弄饭、收拾行李,一刻不敢懈怠。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陈昌奉和广大红军指战员一样,深受鼓舞。此后,他又见证了毛泽东在赤水河畔展现出的高超军事指挥艺术,对领袖的敬仰之情更是达到了顶点。 1936年1月,毛泽东推荐陈昌奉进入延安红军大学学习。起初,陈昌奉满心不舍离开毛泽东,但在毛泽东的劝导下,他明白学习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毅然踏上求学之路。同年2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红军大学毕业后,陈昌奉调任西北保卫局保卫队指导员,他带领保卫队,为保卫毛泽东和党中央机关的安全,立下汗马功劳。 抗日战争时期,陈昌奉历任陕北保安处警卫员训练班主任、延安公安局户口科科长、南关公安分局局长等职。1938年11月,日寇飞机轰炸延安,陈昌奉率领警察部队奋勇保护人民财产,维护社会治安,赢得了上级的高度赞扬。在陕北的十年里,他兢兢业业,积累了丰富的公安保卫工作经验,出色完成了各项任务。 抗日战争胜利后,陈昌奉响应党组织号召,前往山东工作。临行前,毛泽东亲切接见了他及其家人,并亲笔题词:“昌奉同志:努力工作,忠实于党,忠实于人民!祝你胜利。”这句题词成为陈昌奉此后工作与生活的座右铭,激励着他在新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山东省公安局治安科副科长、教导团副团长、公安分局局长等职,还参加了孟良崮、济南等重要战斗,为解放战争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陈昌奉在公安与军队建设领域继续发光发热,历任济南市公安六分局局长、山东省公安总队副总队长、潍坊军分区司令员、山东省武警部队总队长等职。1964年,他被调到江西工作,担任公安部队江西省总队总队长、江西省军区司令员、中共江西省委书记等要职。在江西任职期间,他为当地的治安稳定、军事建设和经济发展付出了大量心血,推动老区面貌焕然一新。1955年9月,陈昌奉被授予上校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4年晋升为大校军衔,还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他的功绩得到了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认可。 1975年9月,陈昌奉调任武汉军区副参谋长,在新的岗位上继续为国防事业出谋划策。1985年3月,他正式离休,结束了长达50多年的革命生涯。但他的精神和事迹,却成为宝贵的财富,永远激励着后人。1986年12月23日,陈昌奉在武汉病逝,享年72岁。临终前,他心心念念的仍是毛泽东,仿佛要追随主席而去。 陈昌奉的一生,是从社会底层崛起、为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他从一个放牛娃,成长为省委书记、军队高级将领,靠的是坚定的革命信仰、顽强的奋斗精神以及对党的无限忠诚。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博文忆览说

博文忆览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