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吉林市:为何总觉得“小”? 小时候,我家就在解放路附近,从小学到高中,上学全靠步行,那时便觉得这座城市一点儿也不大。只有从市区去江南或江北,才会生出些许“远”的感觉。过去印象里,吉林市全市人口也就100万左右,如今虽已增至300多万,但城市给我的“尺度感”似乎没怎么变——从江城广场沿吉林大街向北走到江边,全程不到8公里,以这段路的中点画个圈,圈内就是妥妥的市中心;可一旦走出这个圈,就会有种迈入市郊的错觉,你说它能算大吗? 反观哈尔滨、北京这样的城市,别说走几公里,即便走一二十公里,也丝毫没有“出城”的感觉。其实,这种“吉林市小”的感受,是童年生活半径、城市空间布局与发展节奏共同勾勒出的独特体验,格外真实。 吉林市的核心城区沿着松花江呈带状分布,不像北京、哈尔滨那样是大范围“摊大饼”式扩张,更偏向“紧凑型”城市,核心区之外很快就能接触到郊区甚至自然景观。小时候,我的活动范围集中在解放路周边,那种“小而熟”的生活质感早已刻进记忆,即便如今人口增加、城市有所发展,童年形成的“城市尺度感”也很难改变。 不过话说回来,吉林市的“小”也藏着不少好处:生活便利,熟悉感满满,出门不用花费太多时间就能抵达目的地,反而让人心里踏实,满是幸福感。
我眼中的吉林市:为何总觉得“小”? 小时候,我家就在解放路附近,从小学到高中,上
体坛深度探秘
2025-08-31 19:00:08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