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典基律纳市立医院的停车场,四辆挂着中国牌照的轿车已经停了三天。 车身上落着松针,车窗缝里卡着几片干枯的蘑菇碎屑,没人知道它们的主人此刻正躺在急诊重症监护室里,让整个医院的医护人员围着团团转。 这场混乱要从三天前的午后说起。 八个穿着冲锋衣的中国游客钻进城郊森林,很快就被地上密密麻麻的蘑菇吸引。 有人掏出手机对着蘑菇拍照,对比着某APP上的“野生菌识别图”,笃定地说“这和老家的平菇一个样”。 他们捡了半塑料袋,用自带的卡式炉架起锅,倒上矿泉水煮了十分钟,连汤带菌分着吃了。 第一个出现反应的是团队里最年轻的小伙子,刚走出森林就开始呕吐,接着其他人也陆续不对劲,有人捂着肚子直哼哼,有人脸色惨白说不出话。 等当地警方接到报警赶到时,八个人已经瘫在车边站不起来,救护车一趟装不下,只能分两批往医院送。 基律纳医院的护士长那天值中班,她回忆说,平时下午急诊最多两三个病人,那天一下子涌进来八个重症,连走廊都挤满了人。 十八张病床全满了,医生只能在地上铺床垫,监护仪、输液泵不够用,只能从其他科室临时调配。 有个预约了碎石手术的本地老人,在候诊区坐了三个小时,最后被护士劝回家改期——那会儿所有医生都在抢救中毒患者,没人有空管别的病。 更棘手的是诊断环节。 医生反复询问吃了哪种蘑菇,游客们拿出的照片模糊不清,描述也五花八门。 有人说“白色长杆带伞盖”,有人说“有点发黄像小喇叭”。 瑞典国家蘑菇数据库里,符合这两种描述的毒蘑菇就有五种,其中白毒鹅膏能损伤肝脏,毒丝膜菌会攻击肾脏,治疗方案完全不同。 医生们只能先上广谱解毒剂,同时紧急联系乌普萨拉大学的毒理专家远程会诊。 消息传到瑞典卫生部时,官员们第一反应是“又一起”。 他们翻出记录,2014年有23名泰国游客在韦姆兰省误食毒蘑菇,1人死亡;2024年两名挪威徒步者在达拉纳中毒,其中一人需要终身透析。 这些案例都有个共同点:游客把国外的野生蘑菇当成了家乡的可食用品种。 国内社交媒体上,这事儿很快成了热点。 有人翻出云南某医院的急诊数据,说每年雨季能收治上百例野菌中毒患者,严重的会出现幻觉,对着空气说话。 有网友晒出自己在国外采摘野菜的视频,下面立刻有人反驳:“同种植物在不同纬度毒性可能变异,别拿命赌!” 现在,那八个游客中有三人已经转到斯德哥尔摩的大医院,剩下的还在基律纳接受观察。 医院急诊部贴出了新的告示,用中文、英文、阿拉伯文写着“森林蘑菇禁止采食”,旁边配着白毒鹅膏和可食用鸡腿菇的对比图。 当地林业部门也加派了巡逻队,遇到采摘蘑菇的游客就上前劝阻。 停车场的四辆车还没人来取,阳光透过松树叶照在车身上,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影子。 附近居民路过时会多看两眼,有人说“真可惜,好好的旅行变成这样,也有人叹气大自然的东西,哪能随便乱吃” 对此,有网友表示,在国内采蘑菇都得凭经验,跑到国外还敢瞎吃?真是拿命换嘴馋。 也有人说瑞典医院太脆弱:“八个人就瘫痪,这医疗水平也太说不过去。 更多人在讨论野采风险,去年在芬兰看到当地人采蘑菇,都是带着图鉴和工具,不确定的绝对不碰。 还有人翻出云南的案例:那边每年毒蘑菇中毒的比这厉害,但人家医院有经验,瑞典医生怕是没见过这阵仗。 争议点集中在常识上。有人觉得是游客缺乏敬畏心:总想着占大自然便宜,忘了地域差异会藏陷阱。 也有人替他们辩解:谁出门旅游没犯过糊涂,希望能平安无事吧。 总之,评论区几乎一边倒提醒:不认识的东西别往嘴里塞,在哪儿都一样。 难道最后,你们怎么看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在瑞典基律纳市立医院的停车场,四辆挂着中国牌照的轿车已经停了三天。 车身上落着
语蓉聊武器
2025-08-31 21:23:52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