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选拔人才,命人抬来3筐稻谷,一筐好的,一筐次的,一筐霉的,台下80位考生不

瑶光映心曲 2025-09-01 05:57:52

朱元璋选拔人才,命人抬来3筐稻谷,一筐好的,一筐次的,一筐霉的,台下80位考生不明所以,刘伯温看后心中大惊:皇上这是要大开杀戒了啊!果不其然,没过多久,两位大臣身首异处。 朱元璋出生在1328年的安徽凤阳,家里穷得叮当响,早年爹妈和兄弟都因为饥荒和瘟疫死了,他只好去皇觉寺当和尚,靠乞讨过日子。寺里也没钱,他就四处流浪,亲眼看到老百姓的苦日子。1352年,天下乱了,他加入郭子兴的红巾军,从小兵干起,靠打仗的本事一步步爬上去。1356年,他拿下集庆,改名叫南京,开始建自己的地盘。那时候他娶了郭子兴的养女马氏,当了皇后。他还拉拢一些读书人,比如刘基,帮他出主意,打败陈友谅和张士诚那些对手。 1368年,他终于推翻元朝,当上明朝皇帝,称号洪武,定都在南京。刚上台,他就忙着恢复农业,搞屯田,减轻税负,让老百姓喘口气。刘基呢,原名刘基,字伯温,1311年生在浙江青田,早年考中进士,当过江西一个小官,后来辞职回家隐居。他懂天文地理和兵法,写过《郁离子》之类的书。朱元璋起兵后,刘基出来帮忙,给出平定江南的计划。 1360年,他正式加入朱元璋的队伍,帮着打天下。明朝建国后,刘基当了御史中丞兼太史令,管着制定法律和监督官员的事。朱元璋对贪官特别狠,因为他自己从底层上来,知道腐败害人,他亲自审案子,洪武年间杀了不少开国功臣。刘基跟朱元璋混了多年,知道他的脾气,对朝堂上的毛病看得很清楚,一直帮着处理政务,到1375年病死。 朱元璋当皇帝后,特别注重选人才,恢复科举考试来挑官员。明朝的科举比以前严多了,得过三关,最后一关是殿试,直接面对皇帝。1371年那次殿试,在奉天殿里,朱元璋让人抬来三筐稻谷当考题。第一筐是扬州的税粮,新鲜饱满;第二筐是太仓的陈粮,有霉变;第三筐是军仓的,干瘪还掺杂质。80个进士得评判这些稻谷的优劣,他们上前看,抓一把搓搓,闻闻味,说是品种不同、土壤不一样或者气候原因啥的。朱元璋听着不满意,因为他们没挖到根子上。 刘基一看就明白,这三筐稻谷暴露了仓库管理的毛病,太仓官员没管好粮,让它霉了;军仓官员更过分,以次充好,贪污了。朱元璋用这个考题,其实是想测测考生能不能看出腐败问题,给朝廷提建议。可惜那些考生只说表面,没人点破本质。这事反映出朱元璋对廉政的重视,他从元朝灭亡学到教训,知道腐败会毁掉王朝,所以他建明朝时,第一件事就是完善法律,严查官员。底层出身的他,最恨不公平,觉得贪污就毁了老百姓的日子。他希望选出来的人才不光有学问,还得正直,能帮他管好国家。 朱元璋下令查太仓和军仓,官员们翻账本,盘库存,发现太仓主管没尽责,让粮霉变;军仓主管偷换好粮,贪了钱。没几天,两位大臣就被抓进京,朱元璋亲自过问,批了斩首,公开处决,以儆效尤。朱元璋继续推廉政,完善大明律,设锦衣卫监视官员,洪武年间杀了不少贪官,比如胡惟庸案牵扯上万人。刘基在朝里接着帮忙,管政务,帮制定律法,到1375年病重,死时65岁。朱元璋给他追赠诚意伯,葬在青田。朱元璋自己当皇帝到1398年,死时71岁。明朝初期靠严刑维持稳定,农业慢慢恢复,人口也多了,但官员们怕高压,常有冤案。这事流传下来,说明朱元璋治贪的决心大,他从乞丐到皇帝,亲历苦难,所以对腐败零容忍。

0 阅读:349
瑶光映心曲

瑶光映心曲

不一样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爱快乐,爱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