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灿荣教授说的没错,中国不要再要求日本对侵华战争进行道歉了,人家不同意,强扭的瓜不甜,重要的是,中国原不原谅,中国报不报复是中国的事。[凝视] 近日,国际关系专家金灿荣教授在一次学术讨论中提到,中国在处理中日历史问题时可以采取更加主动的策略。 他认为,与其一味要求对方道歉,不如把重心放在自身发展和掌握主导权上,这个观点在网络上引发了激烈讨论。 很多人对此感到困惑:我们真的要放弃要求日本为侵华战争道歉吗?这是否意味着要遗忘历史? 其实,金教授的观点并非简单的“放弃”,而是提出了一种战略思维的转变。 从外交实践来看,过去几十年中,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确实反复摇摆。 1995年,时任首相村山富市发表谈话,对侵略历史表示道歉。但随后的多任首相都在不同程度上淡化这一立场,特别是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教科书等行为,让之前的道歉显得苍白无力。 更关键的是,单纯依赖对方的道歉来获得心理满足,实际上是把主动权交给了别人。这种被动等待的姿态,并不符合当前中国的国际地位。 2023年,中国GDP达到17.7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在高科技领域,中国5G基站数量占全球60%以上,高铁运营里程超过4万公里,远超其他国家总和。 这些成就说明了什么?说明中国已经具备了以实力说话的底气,在这种情况下,继续纠结于对方是否道歉,反而显得我们缺乏自信。 当然,这绝不意味着要遗忘历史,南京大屠杀、731部队等历史罪行必须被铭记,这是底线原则。但铭记历史的方式可以更多元化。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影视作品、文学创作、学术研究等方式,向世界展示那段历史的真相,好莱坞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让全世界记住了纳粹的罪行,我们也可以用类似的文化输出方式传播历史真相。 再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经济合作中的话语权来影响对方的态度,当中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时,我们在很多问题上都有了更大的发言权。 实际上,最近几年的中日关系就体现了这种变化,2018年安倍晋三访华时,双方签署了52项合作协议,涉及金额超过1800亿元,在这种务实合作中,日方对历史问题的态度也在悄然变化。 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看,过分强调历史问题有时会让我们在外交上陷入被动,欧盟国家之间曾经战争不断,但现在都能搁置历史争议,专注于共同发展。 这并不意味着要原谅一切,而是要学会区分什么时候该坚持原则,什么时候该灵活应对。 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我们当然要寸步不让,但在一些具体的外交表态上,我们可以更加从容。 金教授提到的“主动权”,其实指的就是这种战略定力,当我们足够强大时,不需要通过对方的道歉来证明自己的正确。 历史的正义性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我们要做的是继续向前走。 从民众心理来看,这种转变也有积极意义,长期纠结于历史仇恨,容易让人产生受害者心态。而把注意力转向自身发展,更容易培养自信和进取精神。 年轻一代的中国人,更多地应该了解我们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而不是沉溺在历史的痛苦中。当然,历史教育仍然重要,但重点应该是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策略转变并不意味着在原则问题上妥协,相反,正是因为我们足够强大,才能以更加从容的态度处理复杂的国际关系。 就像一个成年人不会因为小时候被欺负而一直要求对方道歉,但如果对方再次冒犯,一定会让其付出代价。这就是成熟大国应有的姿态。 目前来看,中日关系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双方在经贸、科技、环保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同时在历史原则问题上各自保持立场,这种“求同存异”的模式,可能更符合两国的长远利益。 您认为金灿荣教授的这个观点如何?在处理历史问题时,我们是应该坚持要求对方道歉,还是把重心转向自身发展和掌握主导权?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
从今以后,中国再也不需要日本人的道歉!中国现在明确说了,以后再也不用等日本人
【257评论】【127点赞】